张鸿琛
天津市宝坻区河长制事务中心天津301800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而水资源却相对匮乏,时间、空间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布不平衡,导致水资源利用存在较大难度。以修建水利工程的方式,对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做出合理调节,有利于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水土流失速度的进一步加快,环境问题明显恶化,使水资源出现严重的浪费,水利工程效益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水土保持也成为环境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务必重视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使水利工程效益可以得到真正的提高,以此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施工;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措施
在农村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有关单位的关注点往往侧重于实现经济利益方面,而导致了对社会经济效益方面问题的轻视,施工现场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加剧了当地的环境污染,带来了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为村民的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而水土保持工作能够对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减少,是当前最主要的水土流失控制措施,为农村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水土流失对于农业发展与水利工程的危害
1.1对水利工程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削弱
水土流失指的是由于水资源的流失而导致的土壤资源流失问题。在发生水土流失的问题后,洪水与暴雨季节的到来会更加容易引发洪涝灾害等问题,为水利灌溉活动带来严重影响,使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此外水土流失问题还会导致水库、沟渠等重要水利设施产生泥沙淤积的问题,对水利工程的储水功能造成重大影响,使水利工程的功能与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1.2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水库作为一种常见的水利设施,对于灌溉、供水、养殖、防洪都具有良好功效,而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淤积问题会对水库的各项功能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使水库的使用寿命大幅降低。为了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更是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水土保持在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2.1保障水利工程作用,延长使用期限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可充分保证水利工程综合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使水利工程所具有的关键作用能够得以有效发挥。水土保持的严格落实,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设施加以完善,可对泥沙形成有效拦截,使水流含沙量明显降低,以此避免湖泊、水库等区域流入大量泥沙,防止淤积情况的出现,使水库蓄水量和防洪能力得到充分保障,促使水利工程使用年限有效延长。
2.2保证区域水资源质量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使水土流失得以明显减少,避免有害物质大量流入水体,减轻水土流失影响,避免引起水环境污染的严重恶化,使水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有效提高,这也成为水环境保护的关键举措。水土保持工作措施同样也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2.3有效避免自然灾害频繁出现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可实现对地面径流的有效调节,使水循环速度得到明显改善,以此对水土流失量做出有效控制,避免出现泥石流以及山体滑坡等灾害问题。与此同时,降低自然灾害问题对水利工程所形成的严重损坏,使水利工程功能、使用年限可以得到充分保障,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3农村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策略
3.1构建水土保持指标监测体系
农村水利工程施工时需要结合水土保持需求来制定最合适的施工方案,依照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关检测要求开展检测工作。结合检测结果对水利工程的施工现场展开分析,充分探查工程中可能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的环节,将这些环节作为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对象,以此制定出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佳施工方案。水土流失的预防检测工作中涉及了当地近几年的气候特征、气温常态、土质特征、植被覆盖率等多种基本资料。各种可能引发水土流失的因素都是检测工作需要进行数据监测的重点关注对象,其中涵盖了多方面的各类指标。例如,土方开挖量、水土流失方位、植被覆盖程度等。
3.2将生态保护意识贯穿落实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
就水利工程施工及运用而言,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时期实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水利工程的特性意味着工程施工与运用势必会成为生态环境问题的直接诱因。利用好生态修复技术是降低水利工程生态危害性的重要措施,但要真正发挥出技术优势,需要确保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及运用的所有相关人员都具备足够的生态保护意识及水土保持观念,从保障意识角度着手,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运用的绿色发展。一方面,在水利工程施工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应就实际施工地区的地质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当地植被覆盖情况、地质特点等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设计图纸等进行优化,为后续施工及使用奠定更科学合理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关监理单位及部门应积极发挥出自身职能,严格根据设计及方案要求做好对施工人员施工行为的监督管理,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也为生态修复技术等有利于生态环保性提升的技术有效运用创造条件。此外,在工程竣工环节中,相关企业还需要对施工建设工作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全面清理、合理处理,避免为周围生态环境埋下隐患,以此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在保障水利工程基础功能的同时,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态环保价值。
3.3根据实际生态特点采取对应的修复技术
首先,对于水资源相对充裕的地区而言,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结合该地区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合理使用地表水,如通过打井的方式合理运用地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同时结合禁止放牧等措施为植被修复创造条件,禁止放牧的标准应根据地区实际植被情况合理制定,可根据植被破坏严重程度划分等级,合理的等级划分方式保障不同区域的植被修复水平;其次,对于因为开发过度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而言,则应采取退耕还林等措施实现修复。以国家相关规定为依据,结合地区实际地质特征开展工作,针对坡度大于25°的区域而言,需重视林草地种植发展,并禁止在该区域进行农耕、农田开垦等活动,同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针对坡度小于15°的区域,需要结合周遭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加以优化,在不影响当地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引导当地居民优化耕作方式,提高生态环境修复效果。对于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的地区,需要根据该地区植被恢复所需时间确定一定时间的封山时间,结合补种等措施提高生态修复效率及效果。
3.4严格执行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与验收
工程结束后,相关部门要做好验收工作,对项目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同有关单位进行处理,为水利工程后续管理控制工作有效开展做准备,最大程度地保障水利工程运转时的质量与效率,尽可能降低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概率。对于农村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与管理,需要着重关注整治面积的覆盖率,将草木种植面积与复耕面积纳入监管体系之中,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整体防治效果,科学合理且全面的监督机制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减轻了水土流失问题会对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背景下,环境保护以及综合治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水土流失属于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治理效果对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务必深刻认识水土保持在可持续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运用科学可行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进行解决,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动经济建设的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雪东.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学,2021,12(4):140-141.
[2]黄远忠.浅析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技博览,2017(2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