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第9期   作者:易超
[导读] 过去传统园林开发建设材料吸水性不强
        易超
        43012319740111****
        摘要:过去传统园林开发建设材料吸水性不强,现代海绵城市的理论注重是城市开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保的结合,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式利用,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给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使用海绵城市理论,除了站在海绵城市视野上开展一体化的设计之外,还有顺其自然走出一条自然的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强自然与人工的设计融合。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应用
        引言:
        大力推进城市绿色化发展,建立起绿色循环的发展经济体系,我国政府部门提倡社会上建立资源节约社会,还要求社会公众推行节水行动。面临国内淡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淡水资源总量偏少的情况下,打造海绵城市来储蓄雨水,保留淡水资源。
        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传统模式中的问题分析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园林规划设计的模式相对传统,没有融合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中来,也没有考虑到城市雨水等自然因素对城市带来的影响。过去都是将雨水排在地下管道内,随着污水混入的河流外,为了便于市民们交通出行的通畅性,有不少城市道路都会使用混凝土,以提高路面的平整性。然而这种渗透性较差的物质,也会将雨水排出在外。自然雨水快速排入到地下管道,造成在与地下管道水量暴增,而且雨季的雨水持续不断,会造成路面积水严重。市政建设的材料侵蚀性不强,经常造成路面的雨水积累过多,影响到车辆通行。还有一些地方的园林规划局分散化情况比较严重,园林景观更加侧重性的观赏,在实用上却显得不足。特别是雨水收集、存储、使用等方面的一些园林设计,有一定忽略性,例如,园林上的人造石体孤立存在。为了便于清理这些人造水体,都是被圈禁放置于水泥的池底池壁之间,这类规划的方式虽然具有便捷的优势,但是为了确保观赏性,人造水体要定期通过外界补水,才不至于干涸,同时一旦遭到外界干旱问题产生,这样设计就,无法实现水资源的再次循环利用[1]。
        二、海面城市理论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意义分析
        夏天在城市里看海这是市民的自嘲,同时也是对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不足的抱怨。因此,大力推动海绵城市的开发建设是社会公众迫切要求,海绵是一类能够吸水物质,已经被用到各行各业,海绵的高渗透性强、吸附性,也受到了社会公众的高度评价。海绵城市的设计思想也成为了城市开发建设的导向,将海绵城市的规划理论应用于园林规划当中,能够汇集自然界的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还能够减少地表上的径流和积水,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较重要的是海绵城市理论的使用。在根本上,扭转过去长期延续落后设计思想理念,帮助风景园林规划适应当前时代发展潮流,满足现代化科学化的生活要求,使园林如海绵一样能够自然的吸水、释放水资源。使随意排放水资源转变为合理存储利用资源,使雨水资源能够为民众所应用,建造的海绵城市,才可以实现水资源合理循环利用[2]。
        三、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实用策略
        (一)全局性和立体化
        随着城市扩增、人口数量激增,城市有限的空间,造成人口密度提升,但城市内园林面积在缩小,无限度去拓宽城市面积并不太现实,在城市横向发展中,城市纵向发展就得到市政府部门的关注。在城市建筑的小区内,容积率逐步趋于饱和,将城市整体作为园林设计的延伸,设计高度和深度的选择,如在新加坡就大力的发展建设花园城市,在新加坡拥有着全世界最为先进、密度最大的立体园林景观。新加坡每栋高层建筑物都会把打造成人造花园,而且在建筑物屋顶上,都经过了绿化设计,在屋顶会摆放大量的植物花草树木。在一些建筑物管理上,也会填入泥土,种植树木,这就使得城市内宝贵建筑楼群间空地铺上绿草骨架、空隙被泥土填满,种上树木,远望其正如一具绿色大伞。


        (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现代化城市出现洪涝灾害与雨水密切关联,主要就是由于城市建设与外界自然规律有冲突。例如,使用很多密封材料作为道路材料,混凝土是城市建设的主要材料,但是混凝土隔绝了雨水,雨水无法渗入到地面,只能够在道路表面随意的漫流。如果使用透水性好的吸水材料,雨水就能够渗透到地下,在地下河里污染,自然界中的雨水由高向低慢流。在低洼地带形成了储水池,城市要充分地用自然雨水集聚的规律,无论是城市建筑物,还是绿色植物的种植,都需要遵循着自然环境的规律[3]。
        (三)自然与人工的相融合
        城市是人工改造之后事物,虽然比较特殊,然而也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打造海绵城市,实现城市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园林的设计要贴近自然特色,因此海绵城市的理论应该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与人工水乳交融,彼此穿插,相辅相成。
        (四)引入生态系统的服务手段
        社会公众绿色环保生态的思想意识逐步在提升,对居住绿色生态环境更加重视,使得园林风景的规划项目也在随之兴起。在当前风险园林规划的面积不断的扩增,更多的科学理论融入其中,生态学、群落学和生物学等知识被应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通过结合种植绿色植被、水生植物和地域性植被来吸引野生动物,以使动物与植被之间形成生态关系,维持该区域的生态平衡。此外,通过利用生态平衡,来创建出优质的环境,进而提高人们生态环境质量水平[4]。
        (五)落实生态环境保护
        为了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应该注重原生态的环境保护,避免造成园林环境受到巨大损失,合理选择园林规划建设原则,以恰当工作方式,要从保证园林景观环境提升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园林系统。另外,还要了解到园林植被的生长特性,并根据植被的生长态势,来定期浇水修剪养护。
        (六)提升绿化景观的效果
        利用海绵城市理论来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师应该重点关注景观绿化效果,特别是要关注湖泊、河流等水资源水质状况,避免水体受到污染,影响到整个水环境,还要及时清理河道内部的垃圾,保障水质,减少污染。另外,还要结合城市的生态系统建立水循环系统,并利用相关技术和设备,来建立集水系统。将处理后的水资源再次利用,这些水可以用于浇灌植物,因此就会提升水的循环利用效率,来实现节约用水的目的[5]。
        四、结束语
        使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论可实现园林生态化,设计师利用多种环境友好型的手段,来实现城市与园林设计可持续发展,这将对园林规划设计有更深远的意义,也使未来城市的发展走上一条绿色健康的发展道路。在园林规划中,使用海绵城市理论,可实现人们生活与自然生态环境,如何美化城市居住环境,还可以为城生态化建设发展作出贡献。因而,要深入了解目前海绵城市的理论,在规划设计中,能够将其贯彻实施,并利用园林规划设计与海绵城市的理论相结合,为人们创造出优质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彩蓉.探讨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与装饰,2019,000(009):131,133.
[2]郑瑶.探讨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No.316(34):63-63.
[3]李士东.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室内装饰装修天地,2020,000(009):166-167.
[4]王立倩.风景园林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探析[J].现代园艺,2020,000(004):115-116.
[5]郭勇.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0,No.400(04):125-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