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军
36220219780429**** 276000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经济的飞速发展时代的不断变化,对于地质工程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地增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不仅推动了人们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众所周知,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仍然存在很多不良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质灾害问题的频繁发生,不仅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科技发展
为了更加有效的保障地质工程的工程质量,加强对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的科技不断发展,只有不断地完善其中的科技发展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提升。本文将针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内涵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其目的是研究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科技发展途径。
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相关分析
1.1 水文地质相关分析
首先是含水层。区域内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与基岩裂隙水、岩溶水。第二点,隔水层。区域内隔水层主要为渗透性差的岩土层,这些岩土层完整性较高,裂隙不发育,成为岩墙或隔水岩体。第三点,弱透水层。区域内弱透水层是指透水性相当差,但在水头差作用下通过越流可交换较大水量的岩层。其次使地下水补给。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是山地区,因为山区具有有利降水渗入条件,长期受到侵蚀,加上因为山区植被覆盖率低,山区地形受到强烈切割,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增加了地表径流量,从而没有较多渗入补给地下水的水量,通常情况下多以降雨、灌溉、地下径流、地表径流、河道渗漏等形式补给地表水或者地下水。最后是地下水排泄途径。主要包含了泉水溢出、人工排泄、地下径流以及蒸发排泄等地下水排泄方式。
1.2 工程地质相关分析
工程地质学属于地质学的一个部分,但是它是调查、研究、解决与兴建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评价各类工程建筑场区的地质条件,并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产生的作用,此外还能以此选定最佳建筑场地和提出为克服不良地质条件应采取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一些学者近年来通过研究构造地质学中的大陆动力学理论和岩石断裂力学理论,得出了区域稳定性动力学理论。这一理论能够把地震活动性与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一个合理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从区域地壳到场地地基的稳定性综合评价。地壳深部变异层带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区域深层地壳的稳定性,大陆岩石圈通过结构和流变特征被分成了四套动力学子系统。分别是在上地幔顶部流变层,在地壳慢过渡流变层,在地壳软弱层和在地壳持力层。此外,工程地质还应用于大型工程场地选址和斜坡稳定性评价。
1.3 环境地质相关分析
目前,中国的环境地质研究在地表水源、土壤污染和地下污染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为未来的环境污染控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数据。所谓环境地质学是指面对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将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纳入生态研究范围。因此,其主要内容和目标是开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关的大规模地质灾害调查和交通道路评估。
它通过科学的探测技术降低了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从而提高了地面建筑的安全性和质量。目前,国内环境地质研究在控制土壤污染、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污染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这些成功经验也为今后环境地质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2 水文、工程以及环境地质科技化发展
2.1 发展过程所需要遵循的线索
结合我们国家的国情以及国民经济目前的发展情况,水文、工程以及环境地质在科技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始终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线索:①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必须要将国家的重点工程作为基础,其中主要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②科技化的发展需要将政府职能服务以及法律法规的执行作为基本导向。政府的职能服务主要包含地质环境的监测以及地下水的监督以及利用等。政府法律主要包含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等。③科技化的发展需要朝着多学科去延伸。针对水文、工程以及环境地质所做的研究工作,其实就是结合地质学当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在环境科学、土木工程学当中形成良好的应用,而因为在工程建设方面将会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而且显得十分复杂,这也就要求其必须朝着多学科的方向发展。
2.2 填海造地和围湖造田
随着城市化的扩大,从湖泊和海洋中开垦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但这种人为增加的耕地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缓解了人地矛盾,还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和隐患。湖泊面积的减少将增加沉积物的积累,从而改变区域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削弱城市湖泊的泄洪能力,增加雨季渍水的隐患。因此,在水文地质学和环境地质学的技术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的技术解决,即缓解资源矛盾,确保原有的生态功能不被最大限度地破坏,从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经济和生态双赢。
2.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区内的地表水不能补给地下水,主要是因为区域内没有比较大的地表水体存在,所以,区内的地下水的径流以及大气降水成为了主要的地下水补给来源。受不同的岩性、构造和地貌条件的影响,地下水在不同地段的补给与径流条件都不相同。地下水的一个重要补给区就在山地地区。山区基岩长期裸露,剥蚀严重,在风化作用下岩石破碎,裂隙比较多,因此降水容易渗入。而由于地形切割比较强烈,又缺少植被覆盖,并且区域内的降雨大部分为暴雨,降水比较集中但降水量较少,大部分经地表径流流到区外,只有少量的渗入到地下补给地下水。该区是一个干旱区,降雨量很少,而蒸发量又多。所以该区的一个重要的排泄方式就是通过蒸发排泄。除此之外,该区地下水的排泄方式还有工农业用水和人畜饮用水,以及通过径流的形式流到区外的水。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对区域范围的工程建设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目前所呈现的社会需求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加以良好的把握,抛弃传统思维当中的单学科发展模式,对视野加以拓展,这是推动我国水文、工程以及环境地质科技化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相关从业人员应该积极探索,对国外的一些先进应用技术和理念加以借鉴,与我国水文、工程以及环境地质的科技化发展情况相结合,继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社会经济更为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振杰.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发展方向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33):286.
[2]王中美,廖义玲,李明琴,等.贵阳市水文地质条件及环境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226-229+233.
[3]王振友.浅析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的科技化发展方向[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7):142.
[4]容方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的地质构造分析[J].地球,2016(6).
[5]韦学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的地质构造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