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胜
37082419941214****
摘要:岩土勘察工程研究是土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已有5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技术勘测系统以建国之初前苏联的知识为基础,包括地形勘测、技术地质和水文地质。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各类项目的土建施工迅速发展,国内市场快速增长,带动了工程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工程地质研究逐渐转向岩土工程研究。为了保证基础的稳定性,要在施工前对施工现场进行地面调查,了解基础实际情况,为基础的选择提供依据。在地基处理方面,必须根据岩土工程数据选择相应技术,以保证地基处理的有效性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岩土工程;城市建设;浅析
引言
我国国土面积的地大物博,其中的地貌特征也是层出不穷,再加上我国地形受常年环境侵蚀,将给工程勘察队伍带来一定的挑战。同时,勘探工程也需要各方面的地质、水文条件等环境的支持,因此,勘探人员要从现场实际情况出发,严格遵循勘探流程,严谨地对待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从而促进岩土工程的蓬勃发展。
1岩土工程的施工特征
(1)受自然环境影响。岩土工程施工会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工程设计、施工阶段,应明确周围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等情况,针对岩土工程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须提前进行勘探工作,以满足岩土工程的实际施工需求。(2)岩土不确定性较强。我国不同区域内的岩土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在岩土工程施工前,需要结合岩土性质调整设计参数,再进行施工区域的测试工作。岩土性能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在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先进行岩土性质勘查与测试,再结合具体测试参数进行工程管理,保障岩土工程的顺利开展。
2动态管理模式在市政岩土工程勘察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2.1对城市建设项目规划阶段岩土勘察的探究
在对城市建设项目开展规划阶段,需要对此地区的岩土状况及周边建筑的布控等开展深入勘察,以更好深化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方案,增进项目规划的科学性与可开展性。所以在岩土类工程项目开展严密勘察的过程中,需要对核心建设范围内的地层架构、实际分布特征等开展较为详尽的勘察,以精准探究其对架构强度的影响亦或者是损坏程度。并且也需要对回填土的范畴与特征等开展深入的勘察探究,同时依据地基强度等对城市建设项目架构的平稳性开展精准的预算操作。同时,也需要为支护规划开展岩土基础参数的完善勘察,并且对深基坑的挖掘、支护等建设中对岩土体的强度等开展严密的解析。
2.2数据分析技术
岩土体开挖是地下空间工程施工中的一项基础性、高频率操作,这种开挖方式容易引起地表变形。技术人员从开采煤矿开始就对地表移动盆地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过去受技术限制,研究范围较窄,多用于模型试验,分析、拟合相关观测资料,利用以上数据总结地表沉降经验。计算机技术对大规模数据计算提供了有力支持,利用数值分析研究地下开挖引起地表形变等技术,因此得到了发展。采用理论计算、模型试验、数据分析等方法,可以更精准地预测地下空间开挖行为可能造成的地表沉降。理论计算可以将数值计算、经验公式与随机介质等相结合进行。借助于实测数据,可以结合神经网络、统计或时序分析进行分析,也可利用灰色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变形预测,如用经验公式作为预测变形的工具,需要综合施工初期采集的监测数据,分析数据,确定待定参数,根据规定的条件,对变形预计公式进行形式确定,在以后的工程中即可应用此公式辅助变形预测。由于实施过程是根据前期工程实际监测数据为依据设定待定参数,因此,通过经验公式预测相关变形情况,可保证变形预测更符合工程实际,但也存在缺陷,即对地层下沉模态进行了先验假设。以某地下工程为例,根据实体信息计算出支护结构基础沉降区间为(0.01619~0.01623)m,为保险起见,取值s=0.0161,该结构由18根基桩共同分担,隧道总荷载25103.71t,经过数据分析,得出该基础单桩荷载1389.24t,单桩抗压刚度值约为85189.6t/m。由数值判断支护的稳定性。
3岩土工程与城市建设管理措施
3.1增强工程勘察管理
为了切实保障工程的运用与品质安全,需要切实依据实际的勘察内容作出有针对性的管控,增进对收集到相关资源的管理,降低勘察工作中所存在的不必要的工作体量,增进勘察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品质。只有配备健全的管控机制,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化开展才更有针对性的约束,从而持续地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倘若要切实做好城市建设项目勘察的整体工作,核心所需要做的便是将相关的管控模式融合到其中,特别是要深入到实际的工程建设项目之中,将场地品质管控的举措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之中。企业内部的所有工作人员尽管都知道工程品质管控开展的核心价值,不过往往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且始终没有将品质管控放在核心的位置。品质管控工作开展更多只是赋予形式,这也与对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贯彻落实要求相对较低有着直接的关联,也导致没有深入地探究到管理与监督的核心价值,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之中,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切实增进对工程勘察工作品质的监管力度,从而更好保障工程勘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让相关的管理机制得以充分落实与执行。
3.2构建勘察管理模式
在市政岩土工程建设过程中,借助动态管理模式的应用优势,可满足这类工程勘察管理模式科学构建要求。(1)在制定与实施市政岩土工程作业计划的过程中,应根据其勘察要求及管理状况等,充分关注动态管理模式的应用,从可行性、适用性增强等方面入手,构建符合岩土工程建设要求的勘察管理模式,避免影响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应用效果等,为拓宽市政岩土工程勘察思路提供参考依据。(2)构建勘察管理模式后,可使相关管理工作开展更具针对性,为市政岩土工程建设事业发展带来更多推动力,实现对其资源的整合利用,体现动态管理模式应用的重要性,避免增加市政岩土工程勘察成本,降低管理问题发生的概率,有效应对新时期的形势变化。
3.3要加强地面调查和对地基处理的关注度,并事先做好准备。
不可单纯为了降低施工成本,而忽略预先的地面调查和地基处理。一是要加强地质勘查管理和基础处理技术的创新,充分了解地质勘查和基础处理技术的建设标准。二是要完善地质工程勘察施工人员基本管理制度,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同时,建设单位可以按照已经确定的勘探和处理标准完善监督体系,为提高技术人员的地面勘察和基本处置能力创造良好环境。
3.4加强地质勘察工程技术人员素质。
所以国家对勘察设计人员的专业要求比较高,建设工程中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建设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要保证地质地形条件复杂的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必须在前期工作中不断完善勘察模式,培养职工的综合素质,开展阶段性的职工素质培训,只有建立综合素质较高的施工队伍,才能保证工程勘察质量。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构建一种完善的勘察工作模式,规范工作人员的日常操作行为,注重技术人员的培养,从而达到理想的勘察目的。对部分不符合考察要求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并定期对其能力进行考核,达到理想的工程勘察目标。
结束语
在岩土工程勘察管理中应用动态管理模式,改进了传统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水平。在技术层面上为其勘察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保障,获取准确性良好的勘察结果。在加强市政岩土工程建设、改善勘察工作状况的过程中,应构建符合实际要求的管理模式,为市政岩土工程后续作业计划高效实施提供更多专业支持,充分发挥动态管理模式的实际作用,促进市政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发展,丰富勘察管理技术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何维山.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岩土工程勘察特点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8):249-250.
[2]陈建妹.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岩土工程技术的应用探讨[J].四川水泥,2018,{4}(12):25.
[3]仲维丽.浅析岩土工程与城市建设[J].科学技术创新,2018,{4}(15):103-104.
[4]张志成.岩土工程施工对环境的污染与可持续发展[J].四川水泥,2018,{4}(03):123.
[5]马丙乾.浅析城市地铁岩土工程勘察应注意的问题[J].建材与装饰,2018,{4}(0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