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冰
兴文县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400
腹外疝为类似腹膜憩室的腹部突出物,多为腹部薄弱处或孔隙处。算是比较频发的腹部疾病,常分为腹股沟斜疝、股疝、切口疝、脐疝、白线疝以及少见的闭孔疝和腰疝。而100个人腹外疝患者中至少有90例为腹股沟斜疝,5人为股疝。常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
腹外疝多表现为肿块,但是临床诊断与肿块相关的疾病很多。因此很难通过临床症状进行判断。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临床诊断方法也更为先进,效率也更高。能够更早诊断出疾病进行治疗,并很大程度提高治疗效率和预后恢复程度。
1.症状诊断
经过多年的医学发展,众多医师总结出腹外疝的3个基本诊断要点。一是肿块位置,腹外疝为腹部薄弱或间隙处向外突出所致,因此其肿块位置为人体腹部皮肤较为薄弱的地方。二是腹外疝患者咳嗽后可明显观察到肿块变大的现象。三是具有可回纳性,可按入腹腔后消失。
但是仅仅通过这三点也存在很大的误诊率,因此临床医师多采用六点诊断法。
一是临床医师需要加强了解腹部解剖薄弱位置,也就是容易发生腹外疝的位置。而哪些部位容易发生腹外疝呢?需要警惕血管经行处、神经经行处等。大多数薄弱部位缺少或者稀少肌肉组织。因此腹部脏器等容易挤压此处腹部造成突出肿块。对于大多数健康正常人来说,其薄弱位置是先天的,且相对固定,具有很好的识别度。最为常见的三块薄弱区域为上腹正中线、脐部、腹股沟区。而对于有手术史的患者来说,切口缝合部位也很容易形成外疝。
二是在薄弱部位发现肿块类似的症状后,要首先考虑是否为腹外疝。而疝一般具有变化性、游走性、躺卧后可消失性,其变化性为肿块大小可有可变性。除此之外,对于那种出现后很快就不见的肿块也要高度重视。腹外疝患者很少有疼痛感,多为不适或者较为轻微的牵涉痛。当腹外疝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如钳闭、纹窄,才会有较为强烈的疼痛感。
三为使用规范的检查方法对肿块进行检查。若是检查方法不够熟练很容易遗漏诊断要点。一般规范的检查方法为常规检查、咳嗽检查、回纳检查等。常规检查为让患者起立,解开衣物,将腹部、腹股沟部位露出,而医生面向患者而坐,对肿块的大小、形状、颜色、温度等进行检查。可将患处和另一侧进行对比,也不能忽视双侧病变的可能。临床常见的现象为腹股沟处常发小型体积的疝,以趾骨为界,上为腹股沟疝,下为股疝。对于私密处的肿块,如阴囊处,检查顺序为先周围后上缘。如果边缘界限不清晰不能触摸到正常精索,则为阴囊病变,排除腹外疝,而肿块上缘不“断”,带有蒂柄而进入腹股沟管可初步诊断为疝。
咳嗽检查,让患者侧向头部,医师紧按患处,使其大力咳嗽。如果肿块有变大或者向下部转移的趋势,则满足疝病特征。但私密处的疝在咳嗽时变化是不一样的,较少或者不变大,也没有明显的扩张趋势,而睾丸内肿块会略微向下移动。
回纳检查,医师固定患者腰腹,从上到下放于股沟处,使其与股沟韧带平行,托起肿块,用力往下端压,如果是股沟疝,则用力向上端压。如果肿块挤入腹腔后消失,则可能为疝。肿块消失后可放开手部让患者用力咳嗽或屏住呼吸,会发现肿块逐渐出现。也可适当让患者回纳,有些疝病患者对此具有较多的体会。回纳的要诀在于腹部病管等的走向。让患者躺卧位进行回纳也是使用较广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患者。
对于私密处肿块的检查,多采用小指挑周围皮肤的检查方法,挑起后沿着精索的位置探入腹股沟检查,可适当做咳嗽检查方法。但会引起患者极大的不适感,故临床较少使用。
对于多年疝病、复杂性疝病等患者,回纳检查效果并不理想,常常只有一部分肿块挤入腹腔后消失。
四是重视病史。很多临床医师遇见肿块更偏向于病理检查而忽略病史。很容易产生误诊。特别是小儿和老年患者。小儿较难进行咳嗽检查或回纳检查,通过家长询问病史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老年患者基础性疾病较多,容易发生炎症,或者引起肿块周围皮肤松弛、粘连、滑动等,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加以病史排查,可排除其他病症所引起的肿块。
五是急腹症要检查腹部薄弱位置。临床对于急腹症的检查较少检查全部的腹部和股沟区域,一旦患者腹股沟疝嵌顿,就有可能发生误诊。
六是熟悉其他病因肿块诊治的要点,以便更好地区分疝病。
2超声诊断
相比于症状诊断,超声诊断的准确度更高,不仅可以发现临床症状不显著的腹外疝,而且灵敏度更高,为手术治疗的必要检查之一。
通常让患者仰卧后,用低频探头找到病变位置,再用高频探头做详细诊断。常见低频频率为4.0MHz左右,高频为10MHz左右。可用彩超显示肿块内容物血流情况。
有研究证实,超声对腹外疝的分类、部位、大小、有无合并嵌顿及绞窄提供了较准确的诊断信息,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且具有无创、经济、重复性好等优点。
临床超声检查正高速发展中,高频彩超也逐渐应用到疝病诊断和治疗中。
总而言之,疝病的诊断需要熟练的临床医师做出准确的诊断,做好诊断六法,并结合超声进一步检查,从而确诊,并制定治疗方案。随着医学发展,临床对于疝病的诊断与治疗的经验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