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留油田文24块油藏再认识与挖潜

发表时间:2021/8/25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第4月第11期   作者:苏志国
[导读] 文24块构造由于局部构造异常复杂、断层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零散、油水井损坏等原因导致开发程度较低,剩余油潜力较大。
       苏志国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文留采油厂  河南  濮阳  457171
        [摘要] 文24块构造由于局部构造异常复杂、断层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零散、油水井损坏等原因导致开发程度较低,剩余油潜力较大。通过对该区块构造、储层等重新再认识,摸清剩余油分布规律,采取油水井调整挖潜措施,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关键词】文24块  油藏 再认识
        1现状
        文24块油气藏是文留油田一个较小的区块,属高压、中高渗层状复杂断块油气藏,具有埋藏浅,物性好等特征。
        文24块油气藏从1989年进行试气、试采, 1990年布署开发井网投入开发,方案利用老井3口(文24、24-2、10-34),采取衰竭式开采。1992-1995年完善开发井网, 1996-2002年实施开发调整, 2002-2005年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新钻调整井3口(56-9、56-11、56-22),实施改采井2口(56-5、10-83),2006年以来进入低压低产零星调整阶段。
        截止2019年12月,文24块开油井3口,日产液56.6t/d,日产油3.8t/d,综合含水93.35%;年产油0.1280×104t,累积产油18.56×104t,地质采油速度0.22%,采出程度32.01%,可采储量采油速度0.67%;注水井开井3口,日注水平64m3/d,累积注水61.76×104m3,月注采比1.09,累计注采比0.81。
        2 再认识内容
        2.1构造再认识
        近年来,随着钻井资料的不断增加,资料丰度和质量的提高,为正确认识该区的构造提供了依据。
        通过精细地层对比和构造精细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一些新认识:
        (1)文东1号断层:是一条产生较早持续活动的断层,它贯穿了整个文留构造,断距600-1000m。该断层在沙二下走向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40-55o,落差500m±,为文24块北部边界断层。经构造精细研究,该断层略向外推,但没有大的变化。
        (2)文56断层:走向NNE,倾向NWW,断面倾角20o±,略差约300m,北部被文东断层所截,为文24块沙二下油藏的主要控油断层。该断层略向外推,使文24块面积略有变大。
        (3)内部小断层:原先认为内部小断层没有规律,比较凌乱;通过断点重新组合,结合三维地震资料,文10-7断层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它的南北两端分别与文56-1断点和文10-71断点组合,组成目前的文10-7断层;文56-5井与文56-2井上的断点组合,组成目前的文56-2断层;文24井、文24-2井与文56-3井上的断点组合,组成目前的文24断层(研究前未组合)。这样该块内部的小断层就变得比较有条理,并把文24块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条带。
        虽然进行了构造精细研究,但由于文24块局部构造异常复杂,目前仍然对局部极复杂区域认识不清。
        2.2沉积微相研究
        研究认为文24块沙二下地层沉积属于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物源来自西部,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水下分流间湾等微相。沙二下4-6砂组砂岩整体发育,沙二下4砂组最好,砂体厚度10~25m之间,沙二下5-6砂组砂体厚度10~15m之间。
        2.3储层特征研究
        2.3.1流动单元的对比与划分
        由于文24块沙二下没有钻井取芯资料,不可能以取芯井的岩性特征、岩石物理参数为依据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在地层精细对比的基础上,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方法,基本依据文25东块流动单元划分标志,进行井间对比,找到较稳定的控制层,确定流动单元的划分数量与标志。
        2.3.2储层物性
        由于文24块沙二下没有钻井取芯资料,只能借鉴邻区文25东块沙二下取芯井资料(该块沙二下测井曲线所反映的电性、物性和沉积特征与文25东块沙二下特征相似)及多井解释等回归出的物性、电性公式,计算出文24块油气藏各单井、单层的孔隙度、渗透率数值。


        2.4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经过多年的开发和不断深入研究认为,文24块剩余储量为7.06×104t,层间上剩余储量主要分布在S2下5、S2下6砂组;平面剩余储量分布类型主要为断层遮挡形成的剩余油、注采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层内剩余油、井间滞留区剩余油四种类型,其中断层遮挡形成的剩余油、注采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所占比例较大。
        3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3.1现场应用效果
        (1)老井侧钻挖潜剩余油
        为挖潜该区域剩余油,年相继部署实施了两口侧钻井文56-侧9、文10-侧侧7,均取得较好增油效果。
其中文56-侧9投产S2下5-7砂组,20.1m/9n,初期日产液14.2t/d,日产油12.7t/d,含水10.5%;目前日产液4.2t/d,日产油3.0t/d,含水30.2%,平均日产6.3t/d,累计产油1306t。
        文10-侧侧7投产S2下5-6砂组, 14.1m/11n,初期日产液13.5t/d,日产油6.1t/d,含水54.8%;目前日产液17.2t/d,日产油3.3t/d,含水80.1%。平均日产4.7t/d,累计产油564t。
        (2)油井补孔,提高产能。
        56-侧9井投产后产量持续下降,日产液1.5t/d,日产油1.2t/d,含水10.5%,动液面1636m;为提高该井产能,补孔S2下4砂组(7、10、12#),3n/19.8m,措施后日产液7.6t/d,日产油4.1t/d,含水46.4%。日增油2.8t/d,累计增油172t。
        (3)水井大修完善注采关系,提高水驱动用程度
        对水井文56-6实施大修、补孔,完善区域注采关系,恢复水驱控制储量3.1×104t,增加水驱动用储量1.2×104t,提前培养油井文56-22注水见效,目前因水井文56-6封隔器失效,效果待评价。
        (4)开展井组流线调整,提高水驱效果。
        如56-8井组:水井56-8连续上调水量(50m3↑80m3↑120m3);一线受效井连续下调参数(冲次5.0↓3.3↓2.8)控液生产,目的促使远端剩余油富集的二线井文56-侧9注水受效。井组调整后油井文56-侧9日产液2.6t↑4.2t/d,日产油1.7t↑3.1t/d,含水稳定,日增油1.4t,累计增油86t。而油井56-7虽然液量下降20.1t↓11.3t/d,但含水也由93.8%下降到91.2%,日产油稳定在1.4t,达到了控水稳油,降低无效液量的目的。
        3.2措施效果及分析
        文24块通过油藏再认识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实施侧钻挖潜2口、油井补孔1口,措施累增油2042t;开展了56-8井组流线调整,增油86t,合计增油2128t。
         实施水井大修1口,进一步完善了注采井网,增加恢复水驱控制储量1.2×104t;区块整体开发形势变好,主要表现为:日产液量、日产油量上升,综合含水下降;地质采油速度提高0.37个百分点、可采储量采油速度提高1.14个百分点。
        3.3经济效益评价
        文24块挖潜共部署侧钻井2口、实施油水井措施2井次,共计投入费用465万元(侧钻井费用按三年分摊);挖潜措施累积增油2128吨,若每吨油按2843元计算(55美元/桶),创产值605万元,投入产出比1:1.31。
        4 结论与认识
        (1)文24块由于构造较为复杂,剩余油分布零散。构造高部位、断层遮挡区、井损区具有较好的剩余油潜力。
        (2)井组开展注水流线调整,控强扶弱,可改善水驱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奇.井下作业工程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沈琛.钻井工程监督.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文留采油厂  河南  濮阳  457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