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做好小学生数学课堂管理教学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未来教育家》2021年7月第7期   作者:徐英涛
[导读]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加强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贵州省湄潭县第一实验小学       564105
       【摘要】: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加强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学具操作、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小学数学就像是体育课的体操,而数学思维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必须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参与课题知识的教学过程,在课堂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重视学具操作,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堂可以让学生准备好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的纸片。上课时,先引导学生把其中的圆形纸片折成两部分,强调要使两部分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然后沿着折缝剪开,认识每份是整个纸片的二分之一,再把正方形、长方形折成四份,分别涂上一份、二份、三份,认识涂色的部分分别有几个四分之一,即分别是整个纸片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这样的操作,教者要求明确、步骤清楚、重点突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把知识建立起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数学思维引导下,能进一步巩固提升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后续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能够更好地提升小学生探究意识
       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能使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巨大魅力,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小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小学生能够从兴趣出发,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强以学具拼摆为基本形式的实际操作,是有效解决教学学科特点和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实际操作通过连续性的动作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物化过程中建立数学知识的表象,然后以表象为基础在头脑里形成数学概念。由此实现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从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把多少个物体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从而列出算式,得出除法的含义。这样引导学生自己从动作中发现、思索、领悟、抽象、概括,获得直观知识,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直观演示,操作学具等活动,为学生形成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在直观操作之后,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表象,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直观操作过程进行整理和复述,通过口头语言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学包含除法的意义,为了使学生理解6里面有3个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使学生在直觉表象的基础上辅以语言描述,更深刻地理解含义。教学时,教师在幻灯上演示:有6块小正方形,每2块放一堆,可以放3堆。让学生观察后模仿操作。经过反复感知,形成表象,并让学生说出有一个2块放一堆,有2个2块放2堆,有3个2块就是3堆。进一步理解了6里面有3个2的意思。这样以操作为手段,以表象为桥梁,过渡到抽象思维,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注重操作,有助于加深理解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学习知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如教学“34+28”进位加法时。由于个位数相加满十是新内容,学生不易理解。采取让学生摆小棒,教师先引导学生叙述怎样摆,再让学生边摆棒边思考,可同桌讨论;最后让学生交流发言:“先把单根合起来有12根,把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后,合起来就是6捆,记6个十,再与2根单根合起来就是62。”接着让学生板书竖式。
      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门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实物操作,有意识指导观察,以形促思,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教学“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边操作边观察,并向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1、第一行摆了几根小棒;2、第2行摆了几根小棒;3、在摆第二行时是怎样摆的?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自己的演示,认识到第二行是借助第一行的2根,进行2根2根地摆,摆了3次,即第二行摆了3个2根。又从第一行摆2根,第二行摆了3个2根中推出,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3倍。这样学生观察有方法,思考有凭借,很轻松地概括出“倍”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既掌握了知识点,又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力。
      实践证明,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重视学具操作,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