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改造要点及改造方案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8月上15期   作者:吴芳萍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目前,在城市道路改造时,如何在道路有限的条件下,通过精细化设计,尽可能的保障道路改造后的各项功能,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基础调研,结合道路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城市道路改造的关键要素和要点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道路改造方案。

河池市城市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吴芳萍   广西河池  547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目前,在城市道路改造时,如何在道路有限的条件下,通过精细化设计,尽可能的保障道路改造后的各项功能,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基础调研,结合道路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城市道路改造的关键要素和要点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道路改造方案。
关键词:城市道路改造,改造要点,改造方案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逐渐加快,全国很多城市规模都呈现“爆炸式”增长,因此部分原有城市外围的干线公路会被包围在城市内部,导致公路的功能多元化、通车量、行车环境等发生重大变化,必须对干线公路经过快速化改造才能适应城市道路的发展。
        1城市道路现状问题分析
        1.1“车本位”现象严重,缺乏交通需求管理
        长期以来,交通畅通一直以机动车的运行速度为标准,交通设施的建设,强调的也是快速路、主干路等满足机动车运行的设施,而为步行、自行车提供空间的路网建设则相对滞后,有的甚至设置在单侧道路上或者直接从“干道”上消失。某大街位于二环内,南起地安门西大街,北至鼓楼西大街,全长约800m,是传统北中轴线,现状道路为一幅路,宽15.5m,为最大限度的满足机动车通行,设置了三条机动车道,机非混行,两侧人行道宽窄不一,局部1.5m。路口渠化以压缩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宽度为代价。类似于某大街这种位于城市中心区的道路,由于建筑布局等多种原因,未按规划实施,道路通行能力较差,通过一味压缩人行道和车行道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1.2功能存在缺陷
        道路一般建成年代较早,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需求及思想观念限制,一些道路未按照规划实施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新理念层出不穷,道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如今的城市道路已从单纯满足交通功能为主,变成了一个城市功能的载体,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设施被集成到城市道路中,同时也更加注重慢行系统、人性化设施及景观绿化建设。原有道路一般已不能满足新的需求。
        2城市道路改造要点分析
        2.1遵循城市总体规划
        针对城市道路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对城市道路的改造应该遵循一定的改造原则。首先要遵循的就是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统筹全局,立足当前的实际情况,将长远利益与近期情况相结合,合理确定道路的功能定位及改造目标。《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以文化功能为主,是体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既要延续历史文脉,展示传统文化精髓,又要做好有机更新,体现现代文明魅力。某大街位于某市北中轴线什刹海段,是中轴线上重要的旅游区域和景观节点。某大街位于中心城南北向城市主轴上,展现了古都风貌;是什刹海、鼓楼、南锣鼓巷地区旅游的重要通道,体现中轴线的文化价值;同时规划为城市次干路,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区域的交通服务功能。某外大街道路改造应与环境风貌的综合治理相结合,道路铺装应与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
        2.2道路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的选择涉及到通行能力、交通组织、拆改数量、景观绿化等诸多方面,应在综合分析道路功能定位、交通需求、出行特征、实施难度、工程造价等因素后确定。建议在满足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公交及慢行系统的需求,如条件允许应设置公交专用道及独立、连续的慢行交通系统,以便引导市民用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另外,从降低工程造价、减少拆迁、降低工程难度方面考虑,还应注意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横断面选择应尽量利用现有道路,通常情况下旧路仅需补强或加铺后即可作为新路使用;二是适当压缩车道宽度,集约利用空间。
        2.3公交和人行过街设计
        公交港湾设置方面,道路现况公交车路侧停车,缺少公交港湾,公交站台挤占人行道。本次道路改造过程中,结合地铁车站的建设,将北侧公交车站适当南移,利用有限的空间,在道路两侧渠化出公交港湾,同时设置公交站台,并在公交车道前后利用车道空间合理设置出租车临时停靠点。南侧公交车站结合路口渠化相应设置公交港湾和公交站台(见图1)。提高了路段机动车的通行效率,同时增加了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空间。人行过街方面,本次道路改造结合现况人行过街位置、道路两侧建筑布局及过街需求等设置三处地面过街,利用地铁8号线地下通道增设一处立体过街,同时地安门商场前设置下沉广场,并设置电梯,将去往什刹海、地百商场方向的人流直接通过地下通道疏散开来,避免对路面交通造成干扰。过街路口平均间距约160m。此外,公交站采用环保型雨水口加线性排水组合形式,重点部位保留雨水口,沿线设置线性排水沟,防止公交站、人行过街区域积水影响人员通行。

       

        图1地安门外大街公交港湾处横断面布置
        2.4关键控制点的特殊设计
        道路改造过程中将不可避免与天桥、通道、树木等既有设施产生矛盾,增加实施难度,过多的拆改工作不但造成极大浪费,也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反响。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应坚持“以保为主,以拆为辅”的原则,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设计对策,包括绕行、挪移、改造等特殊处理措施。例如,在行道树与拓宽方案有冲突时,一般应根据路树的种类、树径、位置以及与道路断面的关系优先采取保护方案,次之采取挪移方案。又如,由于道路拓宽,有些现况天桥的下部结构影响断面布设,除考虑拆除重建外,还可结合具体情况尝试采用绕行方案。如图2所示,某工程结合公交设站采取了局部绕行的方案,避免了拆除天桥。虽然公交车道的线形指标略有降低,但考虑到公交车运行速度慢且运营组织可控,行车安全能够得到保证。同时,结合公交站设置将现况天桥向两侧相应延长,方便了换乘。该方案减少了投资,降低了社会影响,综合比较是完全可行的。

       
 
        图2绕行躲避现况天桥示意图
        2.5多杆合一
        针对城市道路地上各种架空管线的存在严重影响城市容貌的问题,可采用多杆合一。遵循能合则合原则,按照电车杆、路灯杆、交通设施杆优先顺序选择母杆,对各类杆体、设备、机箱等进行集约化整合,具备条件的综合杆和综合机箱宜“杆箱合一”。结语门外大街道路改造工程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道路设计全过程,对交通进行了梳理,通过精细化的道路设计,极大限度地挖潜道路的空间资源,提高各部分的利用效率和通行能力。本次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并结合未来道路两侧建筑物、街道立面的修复改造工作,将有效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设计过程中注重对万宁桥的保护,加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更好地延续了历史文脉,展现了城市的风貌。
参考文献
[1]宁跃云.城市道路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方案探[J].工程设计,2021(2):203-205.
[2]王方伟,李巍,王少霖.浅谈城市道路改造设计[J].路桥科技,2016(19):224.
[3]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2018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R].北京: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2018.
作者简介:吴芳萍(1975-),女,壮族,广西罗城人,大学本科,经济师,助理政工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妇女和工会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