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长福
35052119931105****
摘要:标准不能直接产生价值,需要通过“价值实现过程”体现,价值来自于实际使用,在标准的外部产生,以满足相关方的期望。标准化工作必须关注其价值的最终实现和价值实现过程。我国工程建设经历了高速发展,目前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现状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挑战。工程建设标准作为信息载体,标准化工作的实质是一种信息管理,工程建设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的数据流可以真实反映标准的使用状况,这为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提供了一种可行的信息获取途径,借此可以建立基于数据流的标准管理或评价模型,实现工程建设标准的科学化管理和演进。
关键词:标准化,信息流,评价
引言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建设、理论和实践得到了空前发展,目前,社会与经济正由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过渡,标准化建设在经历了高速的发展后,工程建设领域的企业、行业在参与贸易的过程中,所采用标准的质量、通用性、适应性以及管理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这种挑战必然伴随着标准化改革的进程。标准本身是一种信息资源,在和生产力要素结合后产生新的生产力,所以,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实质是一种信息管理。随着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大量的信息数据产生信息流,如果能正确使用信息流,将会促进工程建设标准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1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政策
标准国际化就是指围绕国际标准制修订、应用实施及我国标准与目标国互认、采标并应用实施等活动,即以本国标准为主要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国际化和本地化为主要任务,以提升本国标准影响力和满足特定国家或地区需要为主要目标的活动;或以推广本国或本地区标准为主要目的,采取一系列双边或多边的标准化策略,使标准满足其它区域要求的国际化活动。借鉴发达国家标准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等改革基本原则,明确了要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话语权,加大国际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加强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工作,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推进优势、特色领域标准国际化,创建中国标准品牌。
2标准化管理中信息流的作用
2.1标准全生命周期的演进
标准的全生命周期可分成形成阶段、使用阶段和退役阶段[4]。形成阶段始于需求识别,经过概念、方案、设计、编制、发布后进入使用阶段,在使用过程中,标准所涉及的科学、技术、经验和工程方法等信息会不断发展,同时,使用者对知识会再认知,形成期望差。所以,标准会经过多次的修订后再使用,最终由于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技术的颠覆或停滞而出现拐点,当不再适合生产作业时,进入退役阶段。标准通过行使的功能完成目标,效应在功能使用期间上升,在退役与处置阶段衰减。在全生命周期中,标准需要具有稳定性,由于生产作业处于不断的进步与更新状态中,标准需要持续对外界的变化进行识别和响应以适应需求变化,期望性能来自于外部使用者或结果的反馈,这些信息需要有效识别和感知,以形成有效、正确的驱动力,实际性能来自于对标准的客观评价,期望差与识别和评价活动密切相关,需要通过管理实现,包括主能管理或程序化管理等,期望差是促进标准演进的核心动力。标准化管理包含构建、运行、反馈和演进。
2.2标准化管理的评价内容
标准化的结果可以从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在经济效益方面,可以评价经营相关的商业环境影响,实施后的竞争优势、战略联盟等。从产品、企业与行业层面,从微观计算并扩展到宏观,将企业的内部结构分解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然后分析组织盈利模式。
在评价社会效益时,可首先定义社会效益因素,如发展、环境、文化等,建立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和判定依据、收集资料和数据、评价结果分析、形成结论、对结论的分析和解释。
2.3与评价内容相关的信息流
标准评价的相关要素按层级可以分成:单一标准的内在、单一标准与标准体系的关系和标准产出。内在因素体现在标准的实际水平与目标的匹配程度,目标来源于相关方的认知,是一种动态的信息;认知来自于实际的反馈,是对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单一标准与标准体系关系需要具备系统性、协调性和完备性,取决于个体与系统信息的交互作用,具有模糊的性质,这种模糊性体现在期望与实际的可容忍程度。标准的产出体现为对直接使用者或间接受益者意愿和需求的满足,使用者和受益者的需求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因此,标准的产出成果是在一种动态、持续的过程中,使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得到满足,并实现信息的反馈,比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影响等。
3信息流在标准化管理中的重要性
3.1以信息流构建标准管理评价的可能性
标准的演进驱动力可建立在以信息为基础的评价驱动模型上,信息流以大数据为基础,对广泛分布的使用信息进行聚合。数据模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数据形成阶段,包括创造、接收、获取、存储、访问;数据分析阶段,包括数据发现、处理、整合、分析;使用与反馈阶段,包括转换、发布、公开。标准化管理需要建立定期的评价,评价指标的状态需要源于实际的使用效果,信息化平台需要具备完善的反馈机制。在常规的标准管理中,管理方收集信息,定期进行管理,是一种被动的信息处理,其核心在于管理方收集问题和审核。而在实际使用中,使用者对信息按照自己的立场进行加工,并考虑到各种利益,所反馈的信息和实际情况存在出入。在工程建设领域,如果项目采用的信息管理工具(如BIM),交付和使用信息的分类和编码统一,那么信息管理工具就可以很方便检索和提取相应的标准使用信息。项目进程中的信息流包括各个阶段、阶段之间的衔接、管理和组织、专业的知识,各类成果、进程、资源可以按照性质和属性分类并对应到具体的标准。提取的信息可以按内容的类别进行区分,或依据项目层级进行对应,如项目级、功能级、构件级等,对引用和使用标准的信息进行提取。
3.2以数据库作为支撑
有效的信息流需要建立在数据库的基础上,数据库应用包括数据采集、分析、交互。数据采集可通过统计、在线分析处理、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等方法实现,能反映出项目运行中具有规律性和结构性的特征。标准内部数据表现为标准的内容,外部获取的数据可以理解成标准管理者在实际的使用中得到的数据,如用户反馈、主动监控、采集到的使用状况数据等。采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对数据信息提取分析,可减少重复、复杂的人工处理的建筑图识别与审查工作,这需要在信息的管理部门和信息获取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数据流衔接。数据的分析包括描述型、解释型、预测型和指令型分析。数据需要交互,保证用户在不同的端口对数据进行操作。
结束语
标准的价值取决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标准需要与标准体系协调并实现完备性,让直接使用者或间接受益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标准在全生命周期中需要对外部需求进行识别和响应,并进行不断地演进,这一过程的基础来自于可靠的信息流,数据需要开放、标准化。
参考文献
[1]蔡成军,郭伟,刘剑.工程质量提升及风险控制中的工程建设标准化[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9(1):63-68.
[2]陈源.标准国际化与国际标准化关系研究[J].铁道技术监督,2016,44(12):1-3.
[3]郭伟,罗文斌,宋婕,等.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3):52-54.
[4]朱斌. 我国团体标准发展现状[J]. 中国标准化, 2020(2): 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