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建筑的建筑规划设计

发表时间:2021/8/5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3月(中)8期   作者:徐敬斌
[导读] 对校园的物质空间环境和文化意境的营造提出更高的要求。
        徐敬斌
        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52
        身份证号:23100519830603****
                  
        摘要:一座优美的校园及建筑物应赋予持之以恒的感染力和传承力,体现出真正的文化引导和空间关怀,把积极的文化品质和先进的现代教育相融合,对校园的物质空间环境和文化意境的营造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教育建筑;?建筑设计;?理念;
        本文结合某地区新建高级中学的建筑规划设计,探讨了在不同教育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及校园规划。本项目在“一轴一带多点”的框架下,结合“经纬网格”的设计理念,传承历史文脉、突出育人氛围,体现出当代青少年的时代精神。
        1 项目背景及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一所高级中学的新校区建设,其位于某市,建校至今八十多年,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之才,在社会各界享有较高声誉。为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当地政府决定迁建新校区。
        新校区位于该市规划新区,四周为规划道路,总用地面积20万m2,总建筑面积约16万m2。新校区为完全中学建制,含初中部、高中部及国际部。
        2 设计构思
        2.1 历史传承
        该校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的办学理念为“文化立校面向未来”。为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历史文脉,新校区总体设计理念为“文化传承、现代和谐”。将学校的传统设计延伸展开,从单一的空间延展为三维的、有秩序的网格空间。
        2.2“经纬网格”的规划结构
        城市和建筑群体的传统规划强调模数制,通过模数来控制和协调群体关系,而方格网和轴线来控制建筑群体的生成,以形成有序的空间感。借鉴传统的规划布局,采用轴线、对称、均衡的手法强化校园的秩序感,以体现校园的端正气度。
        2.3“前朝后寝”的空间格局
        为体现校园的空间环境,借鉴传统建筑群“前朝后寝”的空间格局,运用景观带将行政教学区与生活区进行明确划分,行政教学区为“前朝”,生活区为“后寝”,两者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同时,通过公共景观区域相互联系,达到隔而不断的空间效果。
        3 总平面布局设计
        总平面布局形式在“一轴一带多点”的框架下,结合“经纬网格”的理念进行空间组合,以富于地域特色的方形院落为基本元素,在经纬网格中拓扑组合,虚实相生,各院落环环相扣,使校园的格局衍生出多元的内涵。
        3.1 校园主轴线布局
        校园主入口空间是集迎宾、集散和情感承接的过渡空间,代表时空轴线中“历史”的切入点,继承前期规划风格的思想。校园的主轴垂直于规划大道,能与城市空间更好的衔接。主轴线位于整个地块的中心位置,形成端庄大气的广场空间。轴线两边的建筑通过长短变化形成序列,体现出鲜明的辨识度。
        3.2 规划功能区域布局
        校园规划为三大功能区域:行政教学区、后勤生活区和体育运动区。
        (1)行政教学区:该区域位于基地东南侧,由办公楼、图书综合楼与教学楼组成。同时以办公楼、图书综合楼为中心,教学楼分列两边成对称布局。办公楼、图书综合楼位于行政教学区的中部,包含行政办公和图书馆两部分,建筑朝向正对校园主入口,12层高的体量较为突出,其富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造型使其成为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两边的教学实验楼如众星拱月般围合于周围,形成行政教学区的中心节点与空间纽带。教学区位于办公楼、图书综合楼的两侧,由西南侧的高中部、高中部实验楼、艺术楼、国际交流中心和东北侧的初中部、初中部实验楼、科技楼等组成。高中部、初中部与国际部独立设置,有效避免了上下课时的拥挤,减少了相互间的干扰。布局采用传统民居的院落式布置,各功能建筑之间通过连廊衔接,围合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串通的庭院空间,方便学生交流。空间组合有的放矢,严谨又不缺乏趣味。


        (2)后勤生活区:该区域位于基地西北侧,初中部、高中部与国际部宿舍相对独立,又与各自的教学区紧密结合,食堂设于两区之间,兼顾两个区的学生就餐,有效提高了餐厅的服务半径。后勤生活区整体形态沿西侧呈带状布置,与东侧行政教学区、体育运动区通过人行景观相衔接,既相互独立又互不干扰,有效缩短了学生从宿舍到行政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的路程,体现了现代化校园内不同功能区高效有序的运作模式。整个学生宿舍区内部还附加景观、小品、体育活动设施等,营造了健康温馨的生活气息。
        3.3 交通流线
        校园共设三个出入口,基地的东南侧设置校园的主入口,正对校园空间主轴,端庄大气,礼仪性强。西南侧与北侧各设置一个次出入口,西南侧次出入口临近后勤生活区,满足学生接送过程中人员流动和后勤货物运送的要求,北侧次出入口临近教师宿舍与体育活动区。三个出入口布置均衡,主次分工明确。
        校园交通流线实行区域性人车分流,道路系统采用7m宽的环路辅加人行道,且在外围围绕整个校园,内部为步行区域,有效减少了外界交通对教学区、生活区的干扰。同时,结合地形高差设置文化活动广场、休闲交流景观带、半地下阳光车库等辅助空间。
        4 空间形态设计
        通过对教育建筑成功案例的研究,现代教育不仅对教育目标和内容不断革新,还对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了提高。而数字化教学就对场所的声、光、热环境有较高要求。
        4.1 建筑的平面格局
        平面开敞、自由、丰富的空间,不仅满足教与学的功能,还提供了各种自由交往的空间,屋顶的平台、架空建筑的底层插入各种尺度的学习交流空间,提供对等的交流场所。作为一个承载现代教育的学校,平面设计应注重未来的发展空间,为未来的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开放、活跃的空间成为设计重点,例如大班、小班的空间过渡;黑板的数字化平台过渡;多墙面的空间展示,每一个教学空间都提供了教学互动、学习和发展的潜在区域。
        4.2 建筑造型设计
        校园在合理高效的解决功能布置的基础上,通过建筑形象来营造校园的地域文化韵味。建筑立面采用“坡顶-窗墙-基座”的三段式古典建筑形式,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清水砖与花岗岩,与现代砌筑工艺相结合,提炼经典地域的建筑元素和符号(如大屋脊、骑楼、景墙、石窗、门拱等),使中国古典精神和闽南地域特色得以传承,又赋予新校区时代气息。红暖色调的清水砖墙,结合灰色调的坡屋顶,白色基础为点缀。明快柔和的色彩与园林生态绿化相映生辉,体现出清新、蓬勃的时代精神。
        5 景观视线与结构
        校园在“经纬网格”格局的基础上,通过组团庭院空间和中心景观带的“收、放”对比,营造出校园空间的节奏与韵律。将学校的功能与环境有机的穿插布局,通过“一轴一带多点”来创造外部场所连续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一轴”,即入口中心主轴:入口中心主轴以校园主入口为起始点,把主礼仪广场、行政科研楼、图书馆与广场连为一体,让公共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集约和共享,形成丰富有序的空间序列。
        “一带”,即中心景观带:自南向北沿后勤生活区与行政教学区、体育运动区之间设置中心景观带,景观带借鉴中国园林的形态神韵,启、承、转、合,步移景异,通过景观绿地、水景、雕塑与开放广场形成宜人的校园生活空间,并有效分隔了生活区和教学区。
        “多点”,即组团内部的空间院落:各个教学、生活组团的内部采用当地的传统院落来营造校园空间和景观,不同院落空间赋予不同的空间主题,使校园在整个格局的基础上衍生多元的内涵。
        6 结语
        闽南某地区新建高级中学的设计,借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对教育建筑规划和建筑空间形态进行整合,赋予教育建筑强烈的时代感。
        参考文献
        [1]万广廷.学校规划与建筑设计探析——以松山湖北区学校为例[J].建材与装饰,2020(20).
        [2]张丽娜,陈建华.浅析地域文化在校园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演绎——以广西民族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3).
        [3]万朋朋.多重限制下的教育建筑设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现代交通工程中心设计实践[J].城市建筑,2021,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