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高支模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罗涵
[导读] 建筑工程现场作业过程中,明确大跨度高支模技术的特点
        罗涵
        (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建筑工程现场作业过程中,明确大跨度高支模技术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技术模式进行优化,总结及建筑外形框架、技术要点及施工难点,探讨高支模技术的载荷、外形、稳定性方面的特点,给予综合性设计支持,进而提高整体工程的经济效益。因此,工作人员应当前期准备、现场作业、浇筑及现场管理的需求,提升整体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大跨度;高支模技术;建筑工程
        引言:
        城市化进程的日益迅速,需要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以期不断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在大跨度高支模技术应用期间,可能会受到环境生态、楼面支护、高支模使用组装以及混凝土浇筑方面技术的影响,对施工项目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为了减少建筑工程现场作业期间的不合理部分,工作人员应当明确施工难点及重点,重视整体项目的测验与验收。
        一、高支模施工技术特点
        城市住房质量需求的不断提升,需要施工人员建立详实的建筑工程标准,在提高工程质量、操作标准的过程中提高建筑本身的稳定性、功能性及审美功能。因此在大跨度建筑、高层建筑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影响下,需要施工人员设立完善的高支模施工技术方案,探讨与建筑工程相关的编制文件及控制思路,处理好模板材料、混凝土使用及浇筑以及现场管理方面的技术要点,评估出混凝土支撑构件的高度指标。若建筑工程局部区域的跨度远超过18m且关键区域的负荷指标≥10KN/m2时,可判定工程需大跨度作业模式[1]。在高支模工程现场作业期间,施工人员不仅要精准的控制支模的稳定性,还需要协调施工载荷、材料使用负荷与跨度参数之间的关系,否则汇降低整体工程的综合质量。
        二、大跨度高支模技术在建筑工程的技术要点
        1. 施工准备控制
        高支模技术实践期间,施工人员应当重视不同施工环节技术、方案的应用要求,结合关联性预测性评估及统筹测试,在必要的调查监控、施工技术探查的过程中明确施工技术标准,例如需勘查现场环境特点并给予现场勘查及技术优化,可建立符合支模施工需求的工程信息方案。具体而言,应当重视以下几方面要点:第一,施工方应结合建筑工程的标书、合同及项目编制内容确立详实的工程运行步骤,尤其是要强化工程编制的审核与评估,快速发现、快速标识前期设计可能存在的隐患,待所有设计方案符合控制标准后可进行后续的项目编制过程。在此过程中,施工人员需利用BIM技术探讨模板、支架、材料的使用方法及使用量,完善各个工程的参数设定方案。同时,建立现场管理制度,结合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建立现场作业方向,可提高建筑工程的有效性。第二,模板支架尺寸测试期间,施工人员应当遵循管理性设计需求,尤其是采用标准的参数模型进行对比,探讨不同项目的准备进展,可提高支模安装、加固的稳定性需求。同时,应当了解支模技术中可被使用的金属材料,包括钢、铝等模板,重视调研模板的供应商、成本支出以及材料功能性的评估,区分材料的自重力指标,再选择可被应用到现场的合金材料。例如胶合板使用期间,应分析竹片、模板的复合及支撑要点,探讨基础零件的磨损及耐久度要求,尽量控制板缝的出现概率。另外,应当测试出螺栓、钢管材料的基础规格,再使用信息化技术展开精准化评估监控。第三,材料数值测算期间, 施工人员应当秉承“预防”的控制模式,及时探查作业期间是否存在漏浆的现象,再使用对应的管理标准评估前期所收集施工数据的真实度。

通过在信息化技术面板中编制特定的管控公式及基础数值,探讨不同区域的载荷标准及承载力特征。待测试完毕后,应当考察混凝土的功能性及使用要求,分析混凝土现场作业期间的浇筑时间及养护需求,探讨模板的损耗及成本支出,在适当的对支模的高度、承载力进行调整[2]。第四,支撑结构设计期间,施工人员应当测试关键区域支模的所受到的冲击力指标,原因是外界压力、温湿度指标的影响下, 可能会诱发模板倾斜的现象,故需要施工人员建立配套性控制、支撑模型,分析门式钢管支撑架的性能指标,将支撑元件作为基础受力杆件,采用剪刀撑的元件进行加固,降低整体项目的安全隐患。
        2. 高支模安装及检查要点
        高支模安装期间,工作人员应当对模板梁线的具体位置、水平控制要点、框架核心线的实际指标,再结合必要的分析监控将这些线段的误差控制在额定指标内,有利于提高高支模安装技术的有效性。其中,模板安装前应对其位置、垂直度指标进行校对,期间还需使用BIM技术了解设计图纸内容,依据现有的操作顺序及操作模型进行加固与安装,以此提升支模安装顺序的合理性。当模板安装完毕后,应当做好模板结构稳定性的固定操作,依据支撑架的功能性及连接效果进行测试,第一时间处理连接区域的拼接缝,例如可使用密封效果较好的海绵胶条进行在线填充,及时清除材料表面附着的垃圾、灰尘及积水,注意关联性安装要点。第一,安装柱模板框架时,应当测试柱模板对角线的长度、柱箍的特征值,再使用不同方向的校对模板评估是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模板的稳定性状况,因此可利用厚度为18mm的胶合模板进行加固作业。第二,模板安装期间应当确保所使用的柱体、模板构件规格在同一水平,注意对模板接口处进行开槽处理,同时对其接口进行密实。第三,通过设定施工顺序,明确支撑架的安装、加固、拉线找平、封侧模板等技术,重视测试底部板材的功能性,再给予全面的监控及检查,确保各项采纳数符合标准需求。此时,工作人员应当促使设定的技术与校验标准相切合,注意龙骨框架的距离及支架立柱的特点,可进一步提高模板安装质量。第四,模板功能检验期间,应当使用既定的标准评价不同区域构件的运行状态,在标记分析、优化处理的过程中明确几何构件的功能性。例如对构件外形指标的测量期间,需要对模板平整度、稳固性进行评估,分析立杆位置及立杆状态,清理模板区域的杂质,确保支架始终在既定的位置内。总之,通过快速处理模板安装期间的问题,在明确检查问题及处理技术的过程中投入关联性的控制方案,方可进行后续的混凝土浇筑过程[3]。
        3. 施工现场管理措施
        施工人员应当明确施工现场管理方案,依据工程质量管控、操作标准、施工质量安全等因素落实科学的控制措施及管理思路,确保整体施工过程符合进工程需求。因此,管理人员应当明确各项操作步骤的责任制度及质量控制方案,说明不同施工环节的管理要点及施工要点,侧重在现场管理期间融入安全生产的意识,有利于在强化施工安全生产的质量的过程中提高现场管理的流畅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跨度高支模施工建筑工程运行期间,施工人员应当确立安全生产、管理的方向,侧重在工程中落实质量管理标准,确保整体施工作业方案均达到应用水平。另外,施工人员需总结施工难点及重点,在完善施工统筹方案的过程中建立科学的控制目标,进而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蔡国端.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工业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20(12):337-338.
        [2]杜健.探讨建筑工程中高支模施工技术的应用[J].砖瓦,2020(11):160-161.
        [3]尤汉强.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运用研究[J].居舍,2020(15):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