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如林 董勇艳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一带一路工作,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角的、拥有远见卓识的国际化优秀人才参与项目建设。我国的民办高校怎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和任务?需要各院校结合自身的专业教育特色,从寻求政策支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完善教育制度建设,提升教育师资力量、教育质量,改良教育办学模式,树立国际教育品牌,提高在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能力,为一带一路培养优秀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工作的逐步深入,周边区域内民办高校国际化改革势在必行。相关政府部门和单位应改变当前民办高校输入型模式,实现国际化人才引进和输出的有机融合。不仅要吸收国际上的优质教育资源,还需政府、市场和民办高校合作,联合构建一个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国际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民办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政策环境还有待改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由于民办高校在立法规范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的国际化方面的政策法规偏向于宏观调控,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新设专业、配置资源的操作细则、执行监督力度等方面缺乏规范化政策支持和指导细则,不利于民办高校国际化教育的持续性发展。
(二)民办高校国际化教育经费不足
因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不高,民办学校的国际化教育合作交流受到制约,致使他们难以筹集到足够的办学经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民办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资金、规模不断增加,但他们的国际化教育资金有限,也影响了民办高校国际化教育人才的培养。
(三)国际化交流合作力度不够
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给学校师生提供赴外短期访问和学术交流,是当前民办高校进行国际化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还有个别学校聘用了相关语言类专业的外籍教师,但几乎不存在参加国际性比赛和科研学术研讨会的情况,导致民办学效国际化交流力度不够。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具体对策
(一)增强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为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优良政策环境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相关方面的规范化法律规章,需要从中外合作办学,新设专业、配置资源的操作细则、执行监督力度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政策支持和指导。
云南省作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和交通枢纽,地方政府是该项工作的主要承办部门,高校则是国际化人才教育培养合作交流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合理转换自身角色,实现从掌控者到服务者的顺利过渡,提高为民办高校服务的意识,为高校搭建良好的人文、教育、科研联合培养的国际平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专项奖学金,努力把当地打造成外国留学生的首选地,政府牵头促成相关留学、访学项目,支持民办高校教师出国进行深造,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尤其要对那些有一定教学实力的民办高校加大扶持力度,给他们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和咨询指导服务。
生源是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昂贵的留学经费成为了民办高校招收海外留学生的主要障碍。因此,相关政府部门通过设立奖学金等制度,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亟需的专业应用人才,政府要从奖学金和助学金金额和数量比例上给予适当倾斜,为民办高校和一带一路相关地区招揽更多优秀人才。另外,民办高校还要争取为自身发展获取更多社会资源,建立多元化奖学金机制,同时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政府部门、跨国企业也参与进留学奖学金建设管理工作中,使奖学金管理、申请、发放等机制更加规范、公正公开。
二、扩大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筹集范围,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民办高校应针对国际化办学经费紧张问题进行管理创新,以“以学养学”的方式拓展办学筹资渠道。一带一路盘活了资本和人才市场,促进了这些市场资源的整合和流动,同时也给民办高校补充自身实力提供了契机,便于他们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吸收民间投资,利于和企业、国际大学合作等多种渠道获取办学经费,通过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给国际化办学提供质量监督保证,和优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优势。
民办高校应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体制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融资制度,获取更多民间和跨国企业的合作、科研交流投资,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为企业培养订单式人才,保证企业的人才质量。同时企业为高校提供就业培训、实习、教师实践锻炼、合作项目开发等方面的便利,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接触到本专业先进的前言技术和知识。民办高校利用自身办学形式灵活的优势,以校办企业为载体,为一带一路贸易提供经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领域的服务,通过给跨国企业提供资格培训、专业技术咨询等服务增加经济收益。和国外知名高校建立科研、学术合作也是一种优化办学策略,既可以解决学校经费问题,又可以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
办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决定因素。民办高校借助一带一路的交流机会,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和政府、高校组成三位一体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质量监督委员会、质量评估委员会等社会评价组织,赋予他们足够的话语权,让他们在质量认证、信息交流等方面给高校的国际化活动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规范监督民办高校的管理。
三、根据自身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缘优势,强化国际化交流合作力度
国际化师资力量不足是当前民办高校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这种管理缺陷,民办高校可以采用引进外籍教师,培养本土教师的方式,创建一支专业知识强、双语教学水平高的国际化师资团队。云南处在一带一路的中心枢纽区域,该区域内的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和用人机制灵活的优势,从社会上招聘行业优秀人才。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专业教师,优先招聘高学历、高层次知名专家学者。同时,给本校教师提供各种学历交流和进修深造机会,提高师资力量、开设留学课程、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提高自身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教材和课程的单向引进行为。民办高校要把自身的特色课程做精做强,同时把国外教育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打造既具有中国特色,又顺应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的国际化课程。比如,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开设跨境旅游、小语种培训、农业植物栽培、产品开发、物流、贸易等多种特色型产业;在汉语知识学习基础上安排中华传统文化、书法、武术、民俗旅游等选学专业,开设和国际接轨的专业课程,增加对国外留学生的吸引力,让他们充分感悟中国的文化魅力,促进外国留学生的快速融入。建立双语招生网站,加强对外招生宣传,展示学校的基本概况,树立“留学中国”等教育品牌,扩大国际化教育市场影响力,提高人才培养输出规模和质量。
云南、粤桂琼等民办高校要充分借助自身的地缘优势,加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比如邀请国外高校联合举办国际大学生艺术节,沿线国家服饰展览、传统乐器表演等交流活动,丰富来华留学生文化生活,同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在科研合作交流中,鼓励本校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的建设亟需专业技术开设课题,并及时把取得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和学术论坛上。加强和周边国家高校的学术交流合作,不断吸取国外的先进办学经验,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开设互联网远程慕课教育、国际化论坛教育等多样化的国际教育路径和方式,充分提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结束语
一带一路进程的不断深入,对民办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各民办高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结合自身的优势专业,创设具有特色的国际化特色教育体系,给一带一路培养充足的优秀人才,推动国际文化交流,通过校企融合的方式,促进地方企业的发展,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星.“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路径[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04):7-9.
[2]陈婷婷.“一带一路”视域下陕西省应用型民办高校本科教育国际化发展问题和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1(03):10-11.
文章源自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级课题“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国际化人才建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