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思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黄燕平 200082
摘要:我国自20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的人口数量一直在持续增长,2000年至2021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从1.26亿人增加到2.64亿人,未来老龄化程度会不断加深。因而健全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有利于人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从项目选址、日照分析、消防疏散、无障碍设计等方面,对养老改造建筑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疏散距离、避难间、消防电梯、无障碍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一线城市老人越来越倾向于与子女分开居住,并且更倾向于入住养老机构,养老建筑的市场需求大大增加,因而吸引了一批开发商来投资养老建筑。对于新建养老建筑来说,不确定因素有很多,比如前期投资巨大,后期资金跟不上导致项目无法完成;或者项目建成后无法找到合适的运营团队,导致当初承诺的服务难以兑现,房屋大量空置,造成开发商的巨大损失。为了降低风险,加快资本回收,一些小型的开发商更愿意选择已有的建筑来改造成养老用房。再加上上海政府根据国家关于整合改造存量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相关要求,对于利用存量的商业、办公用房或工业、仓储用房改造成养老用房,政府给予支持和补助。这就更吸引开发商对改造养老建筑的兴趣,促进了养老改造建筑的蓬勃发展。
1.老年人照料设施定义
为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服务的设施,是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和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的统称,属于公共建筑。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是为老年人提供住宿、生活照料服务及其他服务项目的设施,是养老院、老人院、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养护院等的统称。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是为老年人提供日间休息、生活照料服务及其他服务项目的设施,是托老所、日托站、老年人日间照料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的统称。
2.项目选址
2.1医疗条件
为了方便老年人在身体出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就医或者上门医疗服务,养老建筑需要尽量临近医疗卫生机构。因此在选择改造养老建筑地址时,首选就是在医院周边,本次设计的改造项目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毗邻华东理工大学,附近有丰富的医疗资源,距离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仅1.9公里,距离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仅2.3公里,距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仅3.5公里,这几个邻近的医院都能满足老年人对医院的需求。
2.2交通条件
本改造项目附近交通便利,距离石龙路老沪闵路公交站台仅332米,距离地铁15号线华东理工大学地铁站仅456米,距离地铁1号线、3号线上海南站地铁站仅817米,大大的方便了有意向的老年人前来考察,家属探望和工作人员的日常通勤。
2.3生活配套
本改造项目就位于成熟的社区内,周边具备齐全的生活配套设施。距离最近的联华超市仅两百多米,距离农业银行三百多米,距离汇丰大药房四百多米,满足了老年人的所有日常生活需求,并且方便老年人维持社会联系。
2.4现状环境
对于改造项目来说,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现状是业主最优的选择。本改造项目贴邻梅陇港水系,现有的室外景观非常优美,后期的改造就不需要在景观上花费大量的金钱,为甲方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并且优美的室外景观可以为老年人带来愉悦的心情,从而减少高血压等老年常见病的发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年人的压力和痛苦,老年人在这里居住的也更为舒适。
3.建筑单体设计
3.1日照分析
本项目包含5栋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10986.42平方米,原有建筑1#单体为快捷酒店,2#、3#单体为办公建筑,4#单体建筑为餐厅,5#单体为辅助用房。按照业主要求,现需要将这五栋楼改造成养老用房。首先,我们拿到这几栋单体图纸后进行了日照分析,详见下图一。通过日照分析,可以看出1#楼的北侧日照不满足冬至日2小时的日照要求,2#楼的北侧和左下角矩形位置东侧日照不满足冬至日2小时的日照要求,3#楼北侧和西侧日照不满足冬至日2小时的日照要求,4#楼除西南侧外日照都不满足冬至日2小时日照要求,5#楼全楼日照不满足冬至日2小时日照要求。因此在改造建筑设计时,1#、2#、3#楼可改造成养老用房建筑,4#楼保留餐厅功能,作为养老用房的餐厅,5#楼由于整栋楼都没有日照,无法设置老年人用房,所以5#楼就布置成没有日照要求的管理服务用房。
.png)
图一 日照分析图
3.2消防设计
3.2.1防火分区
本项目中的单体建筑高度都在24米以下,因此为多层民用建筑,单体建筑的每一层都为一个单独的防火分区,最大防火分区面积为2500m2,因为单体内部设置喷淋系统,所以防火分区面积最大面积可以做到5000m2,一般情况下,改造的养老建筑都不会超过5000m2,因此不需要再划分防火分区。
3.2.2安全疏散
对于24米以下的养老建筑,当室内疏散楼梯没有与敞开的外廊连通时,则需要设置成封闭楼梯间,只有建筑高度高于24米的养老建筑才需要做成防烟楼梯间。所以本项目原有的敞开楼梯间都需要改成封闭楼梯间,然后再复核疏散距离是否超过规范要求(单向疏散做喷淋的最大距离为20+20*0.25=25m,双向疏散做喷淋的最大距离为25+25*0.25=31.25m)。如果疏散距离超过这个数值,则需要新增一部疏散楼梯,新增的疏散楼梯宽度与高度就需要按照老年人建筑楼梯的尺寸(320*130mm)来设计,这点需要额外注意,不能因为原有的楼梯尺寸是其他建筑楼梯的尺寸,所以新增的楼梯就按照原有尺寸做,这是违反规范的。在此次改造项目中,经复核所有单体的疏散距离都在最大疏散距离范围内,不需要再新增疏散楼梯。在计算疏散距离时,遇到因为有局部高差而增设梯段时,这段的梯段距离需要按照1.5倍的水平投影距离计算疏散距离,详见下图二。
.png)
图二 1#建筑平面图
3.2.3避难间设置
养老建筑的层数超过三层(包含三层),并且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m2时,就应该在二层及以上每层的每个楼梯间相邻的位置设置至少12m2的避难间。在本项目中,1#单体为七层建筑,总建筑面积为6134.50m2,因此在二层及以上都要增设至少12m2的避难间,同时还需要增设消防电梯(5层及以上并且总建筑面积要大于3000 m2),避难间可以和消防电梯前室合同,合用时需要注意前室兼避难间的面积不能小于12m2,如果不合用,消防电梯前室面积只需要不小于6m2。避难间还可以和公共就餐室、休息室、起居厅合用,起居厅兼做避难间时,此起居厅一定要是封闭房间,不能用敞开的起居厅兼做避难间,详见上面图二。
3.3居室开间尺寸设计
本改造项目中,原有的1#单体建筑的柱网尺寸是6米,如果按照一半的尺寸3米的开间来设置房型,那么房间的净宽就是2.9米,而老年人的单人床位尺寸位1米*2米,床端尺寸就只剩0.9米的通道,这个尺寸仅仅只够轮椅通行,不满足规范要求的居室内主要通道净宽不小于1.05米,为了满足这个尺寸要求,所以居室的最小开间就需要3.3米。结合现有的柱跨尺寸六米,所以在设计1#单体时,居室开间就设计为4.5米。而由于1#单体的进深最大尺寸为16米,为了业主要求的单人间的房间数量最大化,所以把居室设计在南北两端,中间为公共走道,根据甲方要求的单人间面积在24平方左右,所以居室的进深6米就足够了,按照这个尺寸,南北两侧的户型就能设计成一样,而剩余的中间走道尺寸就有3.2米,老年人建筑的走道最小尺寸为1.4米,所以还剩下的1.8米就设置为公共用房,如室内活动空间,布草间,护士站等。为了方便老年人出入,在入户门的位置专门空出部分空间,作为走廊的轮椅错车空间。这样设计既满足了业主要求的单人间使用面积,又增加了老年人的室内活动区域,提升了老年人的居住品质。详见下图三。
.png)
图三 1#建筑局部平面图
3.4无障碍设计
3.4.1走道宽度设计
由于养老建筑是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因此对于建筑的无障碍设计就要求的更为严格和细致。首先,单体内的走廊宽度按照规范要求不应小于1.8米,确实有困难的时候不应小于1.4米,当走廊通行净宽大于1.4米并且小于1.8米的时候,需要设置净宽不小于1.8米的轮椅错车空间,并此错车空间的间距不宜大于15米。在本项目单体设计时,为了使居住空间更舒适,房间内的使用面积最大化,因此把走廊的宽度设计成1.4米,然后在入户门的位置,把入户门内退0.5米,宽度就满足了1.8米的要求,因为居室的户型布置是镜像关系,所以每两户的户门就是相邻布置,内退的时候也是一起退的,这就形成了一个长3.6米,宽1.9米的轮椅错车空间,并且两个相邻的错车空间仅相距两个居室的开间尺寸,完美的解决了规范要求,同时还提升了居住品质。
.png)
图四 3#建筑平面图
3.4.2无障碍电梯设计
当养老用房设置在二层及以上的楼层,或者设置在地下室、半地下室时,都需要设置无障碍电梯。本项目单体中的电梯均要设置成无障碍电梯,并且至少要有一台电梯能容纳担架。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无障碍电梯不能等同于担架电梯,无障碍电梯只是电梯内部需要按照无障碍的要求在电梯内部设置按键要醒目并清晰的低位操作面板,并且在轿厢周边设置距地850mm的扶手,轿厢底部设置距地350mm防撞板等。担架电梯则是电梯的轿厢尺寸满足担架电梯的轿厢尺寸要求。市场上常见的小型担架电梯的轿厢尺寸为1500*1600mm,井道尺寸为2100*2150mm,一般的电梯都能满足此尺寸要求,但不排除有个别电梯很小,不满足要求的,如果电梯井道尺寸不满足担架电梯最小尺寸要求时,就需要考虑是增设一部无障碍电梯,还是把现有的电梯井道加大,这个需要结合整栋楼的房间数量来考虑。对于老年人建筑来说,每台电梯最多只能服务120个床位,如果单体设计的床位数已经大于120床了,则必须增设一部电梯,如果不到120个床位,则选择把现有的电梯加大,这样既减少了每户的公摊面积,又为业主节约了一笔额外的开支。
4、结束语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对养老建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一线城市在没有太多土地来供应新建养老建筑的前提下,利用既有建筑进行改造,不仅可以满足养老设施的建设需求,同时也为城市更新提高建筑的利用率做出贡献。本文通过对老沪闵路381号养老改造项目进行分析,同时也结合了其他养老改造项目的经验,分析从规划到单体到细节各个步骤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一一解决,设身处地的从老人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出即满足规范要求,又满足老年人使用需求的养老建筑。作为秉承中国优良传统—尊老爱幼的新一代设计者,更需要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为创建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 JGJ450-2018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
3.《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GB50352-2019
4.《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5.《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标准设计样图》 14J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