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究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7月下   作者:陈曦
[导读] 目前,依托国家对各灌区进行的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各地积极进行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相对来说,我国的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基于此,在客观分析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对策。

新疆乌鲁木齐北京润华信通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 陈曦   830000

摘要:目前,依托国家对各灌区进行的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各地积极进行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相对来说,我国的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基于此,在客观分析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
        引言
        水利工程设备设施在工作时,其各个项目都和工程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对水利工程的工作生产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以及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对水利工程的管理都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信息化技术一直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也使得灌区的管理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提高,同时也推动了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通过对水利信息化管理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还可以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益,同时也给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信息的共享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优点
        1.节约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
        对于水利工程设备设施来说,它可以推动农业的繁荣发展,同时对农民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有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发生洪涝和干旱灾害时,这种作用就更为明显,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水利设备设施的作用。所以,要充分重视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它可以提高用水效率,进而使得灌区的用水能够得到保障。水利信息化技术现在实施的灌溉技术是滴灌和喷灌,这相对于以往的大水漫灌来说,就有了很大的优势,大力推广应用这些新的灌溉模式,不但可以节约水资源,而且还能够提高各个水利设备设施之间配合使用的工作效率。如今,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化为发展前提,采取信息化手段对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管理,这些技术不同于以往的管理方式,它们可以从根本上适应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
        2.给节水灌溉提供大量有用的数据
        我国地域辽阔,对于不同的地区,其地形特征都不一样,所以灌区水利工程在不同的区域,其所要应对的外部环境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不同的灌区之间,其土壤含有的营养成分或者土壤的湿度都有很大的区别,每个影响的因素也特别复杂,要是还采用传统的灌溉模式,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还可能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就是对水资源没有按照实际的需求进行供给。反之,要是使用信息化管理的灌溉工程进行灌溉,那么它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进行生态分析,分析完之后再对该地区需水情况进行评估,然后再进行灌溉,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灌溉方式就比较科学合理了。这也就使得不同区域的用水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同时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后,还可以帮助灌区进行科学灌溉,节约水资源,对管理决策方面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灌区数据信息管理体系较差
        目前,国家虽加强了灌区的信息化建设,但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整个数据信息管理体系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些水文监测站因建造时间较久,往往存在覆盖范围不够广泛、获得信息不够充足的情况。在基础水利数据的获得上,不少基层管理部门仍然采用人工获得的方式,一些已经开发的软件得不到充分利用,导致信息采集环节较为薄弱。而信息采集的薄弱又使得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存在差异。在基层部门对于信息管理不够重视、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下,信息积累不可能做到规范及全面化,很多原始的观测数据、前期历史文档资料等也因保存不善而损坏或丢失。



        2.系统的综合集成及共享程度较低
        灌区的水利管理信息化涉及的内容包括灌区的方方面面,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系统的相互协调性。但在实际的设计中,鉴于水文信息采集、土壤墒情监测、水资源利用及调度各自存在于自身的系统中,因而相互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无法综合集成在一起,难以为调度决策提供有效依据。此外,目前大多数灌区都能为方便信息资源利用建设各自灌区的局域网,但因为地域间的差异及各地方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终端应用设备及型号同样存在不同,难以统一,在多数计算机系统处于单机运行状态下,缺乏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严重制约了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加强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
        围绕水利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实际,通过委培、外训方式使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转型升级,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能力,以满足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积极引进信息化技术人才,提高信息化人才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加快形成职责清晰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全方位培养水利信息化骨干力量,打造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水利信息化人才队伍,为水利信息化长远有序高效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构建完善的水利专业化服务体系,循序渐进地改变旧的工作处理方式,转而使用更加高效的信息化手段来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治水兴水合力。
        2.灌输信息化技术的创新管理理念
        就目前的阶段来看,在灌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较好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灌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所以,在进行灌区信息化建设时,要进行一些理念的创新,以此来促进建设效率的提高,使得建设过程符合新时代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现今的发展背景下,很多较好的信息化技术管理理念,都属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进行创新改革的重要部分,利用这些新技术来进行创新,可以大大改善现今的管理和建设理念,争取符合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
        3.抓好试点项目建设,积累经验及运营资金
        当前,各地在灌区的信息化建设上都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相对来说仍然缺乏具有代表性的灌区建设。各地区的灌区众多,一手抓往往存在片面性,因此实际管理中可以抓好试点项目建设,积累经验,结合灌区优势,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在自己自足的基础上实现运营资金的积累。可以针对特殊地域的灌区落实好规划大纲及设计方案,邀请专家进行方案评审,审查方案的可行性。同时通过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鼓励高附加值的水利行业开发,吸引社会流动资金,确保配套资金的落实。在完成灌区信息化建设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运营期的动态管理,最终实现试点建设的成功。
        4.重视灌区水利工程的维护工作
        重视维护管理工作,可以使得灌区水利工程的具体效益得到大大提升,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维护以及管理对灌溉区水利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人员一定要对其重视起来。除此之外,需要定期完成灌区水利工程当中各种结构以及设备性能的具体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并使用针对性解决措施,以保障灌溉工程在安全以及稳定的状态下运行。
        结束语:在现今的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灌区的现代化建设以及信息化管理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这些都是未来最基本的发展要求。所以,在进行工程建设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创新建设,积极的投入资金进行建设,积极的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然后从根本上提高灌区农田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建设与维护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响瑞.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和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初探[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0(08).
[2]王国相.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和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策略[J].水能经济,2020(12).
[3]何印兴,侯晓丽,陆春建.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0(11).
[4]马忠华.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工程建管对策探析[J].地下水,2019,41(6):7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