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要和手术看的一样重要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期   作者:向春燕
[导读]

   向春燕 
   (五通桥区人民医院;四川乐山614000)

  麻醉是指采用麻醉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全身或局部暂时失去痛觉,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但采用的麻醉与患者耐受情况、手术治疗方式、麻醉药的选择等因素有关,存在着较大的危险,严重者直接危及患者生命。麻醉医生不仅需要在手术室内为患者持续麻醉,保证麻醉效果,还需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避免手术过程中手术过程中出现危急情况,术后还需要监测患者苏醒情况,待患者苏醒后认知功能恢复,才算是麻醉工作的结束。因此,麻醉和手术一样严重,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需正确认识到麻醉的重要性。
  麻醉医生的工作内容包含了患者整个围手术期,术前患者的主管医生和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机体耐受情况和病情状况,分析患者是否能接受手术麻醉和手术麻醉的方式。麻醉医生需告知患者手术麻醉方式和麻醉的重要性,引导患者积极配合麻醉治疗,同时,术前需按食物饮料种类而禁饮禁食,一般禁饮2-4小时,禁食6-8小时,由于患者正常饮食,体内会分泌大量的胃液、胰液以消化食物,增加胃内容物,但麻醉药物会减弱人体正常的保护性反射,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若患者发生呕吐情况,大量胃内容物会反流,容易导致内容物误吸入气道,引发呼吸道梗阻,导致患者出现窒息甚至死亡情况。并且患者胃液的酸性较高,对呼吸道刺激性较大,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影响病人术后恢复。
  术中,麻醉医生需按麻醉操作规程进行麻醉,使病人在无痛、安静、无记忆、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完成手术,需要把控好麻醉使用剂量,降低术后并发症情况。


麻醉主要分为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区域神经阻滞三种情况,局部麻醉适用于治疗区域范围较小的手术,麻醉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较少,主要为局部麻醉过敏;全身麻醉适用于所有手术,但术后患者认知功能恢复较慢,并发症情况明显,需要麻醉医生在麻醉期间控制药物使用剂量,才能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尽快恢复患者认知功能;区域神经阻滞是针对患者手术治疗范围,进行神经功能阻滞,阻断神经传导达到镇痛效果,术中患者意识清晰,血流动力学稳定,对患者机体伤害较小,但对临床麻醉医生的操作要求较高,熟练的操作可以避免和尽量减少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同时,麻醉医生还需要做好手术麻醉过程的监测工作,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体温监测、心电图监测等,麻醉医生需保证患者麻醉期间生理功能正常,若出现意外情况,需及时进行抢救,并做好麻醉记录。
  术后,麻醉医生需将病人送回病房,全身麻醉患者需送入PICU病房等待患者苏醒,麻醉医生需和临床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将患者的手术内容、麻醉药物、麻醉剂量等内容告知麻醉恢复室的医生及护理人员,便于护理人员展开对应护理措施,防止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及时处理意外情况,促使病人早日痊愈。若重症患者施行全身麻醉,手术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工作结束,患者麻醉作用和生理功能并未恢复,并且麻醉期间患者循环、呼吸、代谢等功能出现不同紊乱情况,术后需保证患者生理功能平稳送入ICU,才算结束麻醉工作。同时,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疼痛情况,需要麻醉医生根据患者疼痛情况,进行对应镇痛治疗,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手术在临床上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病情,但麻醉工作直接决定了患者术中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生命体征的平稳及术后及时地苏醒,并影响术后并发症情况,麻醉是保证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内容,因此,麻醉和手术一样重要。麻醉医生需要做好患者围手术期间的麻醉工作,术前确定患者麻醉耐受情况,选择合理的麻醉药物及麻醉方式并告知患者,提高患者及家属对麻醉工作的认识,术前禁止饮食,降低术后并发症情况;术中根据麻醉操作规范进行麻醉,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维持患者生理功能正常,保证麻醉效果,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后将患者送入病房,并做好工作交接,观察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情况,并做好术后镇痛,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