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元
深圳市龙华区观澜第二小学附属观澜汇幼儿园
摘要:美术是一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学科,是发展幼儿艺术素养、培养创造精神的有效方式。情境作为一种兼具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手段,在学前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激发和唤醒幼儿展现美、体验美的强烈意愿,使幼儿调动自身探究的主体意识去创造美,进而促进整个幼儿美术教学的发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情境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谈一点看法,以期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美术 情境教学 审美能力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有着自身的抽象性和专业性,虽然学前美术教育是以简单的色彩和线条学习为主要内容,但幼儿毕竟年龄小,身心发育不成熟,对一些美术概念不能做出科学的理解,影响美术教学进程。情境可以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使美术知识以一种可感可视的方式呈现在幼儿面前,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增强学习美术兴趣和动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以多媒体和电子白板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正不断地涌入到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学前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弥补幼儿的认知不足,搭建幼儿与美术之间的桥梁,使幼儿突破认知局限在美术的世界里尽情遨游。并且信息技术丰富的色彩、美丽的动态画面、传神的声音都能带给幼儿以震撼和冲击,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发散思维。
例如,在学习《奇怪的毛毛虫》一课时,考虑到幼儿对毛毛虫的了解甚少,脑海里没有具体的感性印象。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为幼儿的思维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了有效的情境:多媒体课件出示毛毛虫的图画,并利用电子白板的聚焦、放大功能等将灯光集中在毛毛虫的身体上,将图画放大,引导幼儿观察毛毛虫的身上都有什么?如触角、眼镜和小脚等。还有细心的幼儿发现毛毛虫的身体都是圆片片。教师可以根据观察的需要调整角度,引导幼儿先整体观察、再局部观察,抓住毛毛虫的显著特征。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幼儿的观察更仔细、更全面、更深入,他们获得的有效信息越来越丰富。在此基础上,教师拿出浆糊、棉签棒、彩色圆纸片、操作卡引导幼儿自己制作一条漂亮的毛毛虫。由于有了对毛毛虫的直观认知,幼儿的脑海里勾勒出许多个形态不同、表情不同的毛毛虫形象,并通过动手创作将自己的构想付诸于实践,有饥饿的毛毛虫、微笑的毛毛虫、爬行的毛毛虫、身体弯曲的毛毛虫……。
就这样,在幼儿灵巧的双手下,一件件代表着幼儿智慧与创新的美术作品诞生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美术是对生活的艺术反映,生活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给幼儿以创作灵感。美术同其他的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还可以反映精神生活,可以说生活中的一切意识领域和非意识领域都在美术的视野之内。对于学前美术教学来说,其教学目标不是让幼儿画得多逼真、多形象,而是培养孩子们观察生活、留心生活的良好习惯,学会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能顾敏锐地捕捉事物的主要特征。只有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技巧和方法,幼儿才能积累丰富的表象认知,才能产生积极愉悦的创作感情。
如在《各种各样的水果》的活动中,教师将各种形状、颜色的水果带到活动室,布置了一个水果展,让幼儿看看、摸摸、闻闻、说说。鲜活的生活元素唤醒了幼儿浓厚的创造热情,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幼儿的创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学时教师让幼儿边观察边思考:“水果店里都有哪些水果?”“这些水果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等问题,引导幼儿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美术生活化教学还体现在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废旧材料开展创意美术活动上,以此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环保意识,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比如在大班美术《变废为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将一些生活废旧材料硬纸板、废报纸、泡沫塑料、线头等投放到活动区,鼓励幼儿对这些废旧材料进行上色,也可以在废旧材料上绘画, 还可以按照他们的形状和功能进行组合,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 幼儿积极开动大脑,在画、涂、拼、装等动手活动中,很多富有创意的作品呈现在教师面前,有用纸盒和纽扣做成小汽车的、有用塑料杯和彩纸做成飞鱼的、还有坦克、花瓶等等。幼儿的美术学习热情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他们敢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为今后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远不止以上两种,还有许多情境创设方法需要教师去探索、总结。美术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开发和利用,以此激发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美术创作能力,实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彬彬.情境教学法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2):245+247.
[2]邱秀妹.情境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与运用分析[J].名师在线,2019(3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