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美晶123
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1 广东省高性能覆铜板工程技术开发中心2 梅州市微纳电子材料研发平台3 广东梅州 514000
摘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高校环境类专业开设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需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国家观、民族观、道德观的建立健全。本文从《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思政元素融入的改革,并进行实践探究,以期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期的课程思政改革模式,为国家培育出品德兼修、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怀的人才。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政;教学改革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环境保护提升扩展到生态文明的高度,丰富了环境保护的内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深化阶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高校环境类专业开设的课程需要与时俱进,将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和典型的现实案例融入到课程中,使得学生把握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方向和动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明确环境类专业的就业前景,从而树立环境保护行业自信心和使命感。本文以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探究与实践。
1.《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简介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分支科学之一,是环境学与规划学、现代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我国的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已形成体系,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律法规、制度、机构逐步建立健全,环境规划的内容和方法趋于成熟,环境管理的手段和有效性逐步丰富和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分别自成体系,同时又密切联系,二者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生态学原理、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二者有共同的目标,即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科学的环境规划是提升环境管理效力的必要基础。
2.教学内容思政
环境规划的教学内容包括流域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噪声污染防治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等;环境管理教学内容包括环境管理模式、区域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和自然资源环境管理等。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拘泥于教材,通过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等网站信息和近些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环境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各部门进行协调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明确我国当前主要环境问题现状及变化趋势和区域性差异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国家对于环保产业需求的迫切性,从而加强学生对于专业就业前景的自信心,激发其投生环保事业积极性和承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使命感。
3.教学模式思政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也迎来了挑战和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到:我们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带动全社会兴起了创新创业热潮,信息经济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断攀升。可以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借助互联网授课是一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必然选择。借助微信和超星学习通平台,统计学生考勤、作业、课题讨论等活动,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多方面管理。任课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课程建设,上传教师讲解视频、课件、参考资料、话题讨论、视频案例等资料,有助于学生课后巩固复习,既优化了课程时间分配,也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
4.案例分析思政
案例分析是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具体体现,通过将案例融入课程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认识,因此,深入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案例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长江流域在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的过程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绿色发展理念需要贯穿始终,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基本保障。本课程将环保督察制度和环保公益诉讼通过视频案例形式呈现,展现我国当前实行的环境管理机制。通过视频案例,让同学们深刻认识长江“十年禁渔令”对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激发起发散思维,为流域水环境管理建言献策。通过“限塑令”、“垃圾分类”、“生态农业建设”、“企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案例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的环境管理方法。结合各地“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例,如“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生态城”、“高邮美丽乡村”,以此加强学生对于环境规划目标指标体系、方法、工作程序的理解。此外,通过展现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发展的整体概貌,纵观对比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四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展现我国综合实力,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生活幸福感,有助于学生“四个自信”的建立。
5.结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一门时效性较强的课程,本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教学改革探究与实践,结合现行法律法规、制度和典型案例,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通过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内容、案例融入课程,采用“互联网+”协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结合专题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类专业毕业生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后备军,增强其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其爱国情怀,从而更好地担任起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胡婷莛,操金鑫.《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改构思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48(7):247-248.
[2]常飞.环境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有机融入[J].科教文汇,2021(8):103-104.
[3]刘亭亭,季鸣童,戴春雷.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途径[J].科研教育,2021(443):38-39.
[4]龚霞,谭桂霞,孙婷婷,等.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以“环境化学”课程为例[J].云南化工,2021,48(1):165-167.
[5]曲向荣.环境规划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426/c64094-28303771.html.
本论文为嘉应学院教改项目“新形势下《环境规划》课程的多维教学模式探索研究(项目编号:JYJG20190314)”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