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8期   作者: 张晓潘
[导读]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张晓潘
       濮阳市第四中学 河南省濮阳市 457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此极大的推动了各个前沿领域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教师的教学理念或教学观念能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重大的影响,要提高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下;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引言
       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加之初中信息科技教学项目自主导向性学习的要求,导致同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两极分化。因此有必要实施分层教学,设计分层学习单是解决两极差异、落实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方法。
       1运用分层教学法的必要性
       每个学生个体都有各自的差异,尤其是每个个体都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成长的,其学习能力和领悟知识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综合学习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只是为更快地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展开教学,不利于整体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提升。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尤其在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其知识有一定的系统性,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知识点,不利于对后面知识的高效理解。教师不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学习的兴趣,其不能在学习中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加上新旧疑惑的积累,久而久之对信息技术学科产生厌烦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基础上实施的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分层教学讲求因材施教,将不同学习素养的学生进行合理划分。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对症下药。这种教学模式能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接受最佳引导,使其提高信息技术学习效率。
       2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思考
       2.1利用微视频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理论概念知识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少,但也需要学生牢记,进而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步骤和技巧。微视频能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形象的事物,且画面感极强。为提升教学质量,使课堂更为有趣,教师可利用微视频设计多种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在视频中畅游,快速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知识。
       2.2课程导入中微课的应用
       信息技术知识比较抽象,而且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也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兴趣十足,全身心投入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中。例如,在讲解Photoshop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知到该软件的强大作用,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相关图片修复和美化的实际案例,并制作成教学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图片修前和修后的强大反差能够引起学生对该软件视频功能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更加投入地进入学习状态。
       2.3利用微视频演示具体操作步骤
       在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一般是教师一边利用课件讲解,一边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或者教师将所教授的知识讲解完后,再由学生自行操作演练,学生遇到问题后再寻求帮助。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接受知识程度不一,部分学生并不一定能全部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有的学生学得云里雾里,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实际操作,也无法快速掌握相关重点技巧。有的学生即使能够理解课堂知识,真正进行操作时还是会有诸多疑惑,而课堂的时间较为有限,教师无法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弥补知识点缺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微视频演示具体的操作步骤,并反复播放,让学生不断练习,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时间和操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4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难度较大,对于在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没有打牢的学生来讲,学习初中信息技术的效率较低。而针对这个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有足够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加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并在具体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能够在完成教学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设计。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学习中。能够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加入不同的问题,或者在课堂中让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学习,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的组长,每个组员的分配能够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合理的划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当中加强学习。这样的模式可以让信息技术课堂氛围得以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带动起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信息技术学习效率。
       2.5关注授课优化,进入教育教学行为的分层状态
       备课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真正实现分层实践的是授课环节,因此应该将授课环节作为重中之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结合学生的学习层次来把握授课的起点,确保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自然而有序。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授课的时候,教师需要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效能,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点不能改变,否则就难以确保实际分层的有效性。
       2.6创设多元、有趣的实践活动,延伸实践课堂
       第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学校内部组建“信息技术兴趣小组”,鼓励大家踊跃参与,让学生在兴趣小组内进一步提升的信息技术水平。第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入、开展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比赛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挑战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这样能够挖掘学生的内在信息技术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信息素养的发展。第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利用线上教学布置实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也完成相应的计算机学习活动,弥补课堂时长不够这一缺点,实现实践教学。
       2.7分层设计合作小组,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当前教育体系中更加倡导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主要引导者身份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有效促进提升基础能力较弱,拓展基础能力较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有效途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是决定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基础。教师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分为一组,以兴趣较强的学生带动缺乏积极性的学生,以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同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思路中获取灵感,以集思广益的效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继而达到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
       2.8巧用分层评价,形成客观公正公平教学反馈环境
       评价作为实际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节点,在整个教学中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在实现分层教学的时候,也需要积极引导评价行为朝着分层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可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正确看待自己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感受自己的学习成长历程,继而能以更加理想的状态参与到接下来的信息技术学习中去。作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积极实现客观公正公平的信息技术学习反馈机制的构建,确保学生的评价朝着更加有层次的方向发展。
       结语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利用分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十分广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方向和实际情况,将分层教学渗透至每个教学环节中,以此提升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同时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1]顾金芳.基于分层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39.
       [2]李琴.微课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0(30).
       [3]袁菲.初探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0(30).
       [4]薛自文.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中小学电教,2020(10).
       [5]雷晓玲.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思考[J].名师在线,2020(1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