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显平
三明市农业学校 365050
摘要:建筑教育要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程结构,事实证明,多元化的教学措施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从而激发学生对建筑行业的认同与喜爱。阐述了当前我国建筑教育教学领域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建筑教育教学;运用;研究
引言:教育环境在不断变化,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建筑业人才,国家对建筑类学科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然而不少院校在教学方面仍然困难重重,受理念、资金、人员、场地等要素影响,教学信息化探索程度不高,比如教师受限于自身能力仅能提供一些简单课件用以教学,再加上教学设施器材的匮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的理念问题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学习主体是学生,每个学生的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建筑教学应具备差异化特征,能够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适当做出优化与调整。我国建筑学科教学目前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受传统理念影响,教学内容千篇一律,过多的依赖CAD、3DMAX等教软用具,建筑图像一成不变,多维要素略显匮乏,仿真程度也难以符合学生的味口,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建筑施工,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体会不到建筑学里“动”的真正意义,更谈不上发散思维、创造创新了[1]。纵观国外建筑学尤其是发达国家,能够将课上知识与现实建筑紧密结合,使学校与社会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共性,避免学生日后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带来的不适应,从理念、观点等方面来看,我国建筑教育仍需改进。
(二)建筑学科教学的局限性
由于理念相对落后,导致整体教学存在局限性,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师生交流占据较大课堂比重,减少了生生之间交换思想的时间,甚至有些课堂仍然是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第二,专业知识基本都是在课上进行,课下仅有少部分同学探讨问题,学习氛围一般;第三,现如今微信、微博、QQ都是比较实用的即时平台,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可供师生用来学习,但是有很多教师虽然开设了微信群、QQ群等,也只是发一些对建筑领域的看法,或是为学生布置各种习题,没有起到学术交流的作用。
(三)学习资源匮乏,互动水平落后
与建筑学科相关的网络精品课,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各大平台,笔者曾研究过部分视频课程,发现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同学在视频下方留言评论,认为有些课程基础性太强、探索性不高、主观意识浓厚,缺乏新奇的观点来激发生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除此之外,一些数据库对专业知识的整理也显得不尽人意,学生很难从中获取货真价实的信息。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分析
(一)更新建筑教育教学理念
推动建筑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一是要加快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改变教学理念,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乐趣。教师首先要不断深化现代教学思想,利用体验式教学法和建构主义理念充实建筑课程。
体验式教学法与建构主义存在某种共性,就是一种让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新奇体验的教学策略,对课程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对学生而言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教学的动态体验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能动性,乐于阐述或主张自己的观点,生生之间不断进行思想交换、共同学习,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研究、讨论、总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某个方案存在的缺陷、不足,并对此进行整改、创新,有助于学生了解建筑学的动向价值,同时也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而这也是新时期对人才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2]。
(二)BIM建模技术的应用
BIM建模技术是建筑学领域的宠儿,它是一种辅助向设计工具,针对某个工程项目,采用信息技术建立与之对应的数据库,从而构建一个仿真性质的3D模型。
BIM技术可提供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收集了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运营、施工等方面信息,项目各参建方可互通彼此、加深协作,不仅有效缩减了工程周期,提升了作业效率,而且也是降低成本、控制造价的好帮手[3]。基于以上优点,BIM技术可成为建筑学科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器。
BIM技术的项目应用范围,包括对人员配置、环境标准、方案整改、施工优配、施工模拟、智慧工程、预制件加工以及工程项目的标准、样板设立等要素进行深化处理。BIM技术的具体实施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人员配置:BIM统筹管理的人员分配呈树状图形式,由业主方面作为BIM全局掌控者,下分承包方、设计方、土建方、装修方、机电方、幕墙方、监理方、造价方、设备方、运维方以及其他外包单位,各参建方根据各自项目标准及事务权责打造BIM技术小组。其中,BIM经理牵头负责项目管控;BIM机电人员负责机电模型建设;BIM土建人员负责土建模型建设; BIM网络技术工程师负责工程平面与市政管网模型建设,以及工程信息的整合发送与运维等,各司其职。
(2)环境标准:BIM 3D建模软件采用autodesk 2019 版,3D集成软件采用Naviswork,配合软件采用Lumion[4]。硬件方面视具体情况合理化配置。
(3)工程样板设立:工程样板由BIM经理与业主方协同创建。考虑到建模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原点不一致、标段不统一、模型段连接困难等,工程样板在原点、可视图、轴线、网格、族库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
(4)审核体系的确立:BIM协调工作示意图,使各项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及个人,高度体现了BIM对模型的创造、审批、更新、交底、运维等方面的效力,确保工程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时追踪项目执行流程,探究项目的风险隐患并及时治理。
(5)施工优配:BIM技术强调施工的协同性与优配性,通过构建市政管网3D模型,观察工程项目施工与市政设施系统是否存在交叉作业现象,如地下管道、马葫芦、化粪池以及工、医、农用废水排放系统等,要求施工方打好提前量,做好预埋等工作,各方深化具体职责与事务,避免工期延长、扩大成本等不必要问题。
教师在讲解BIM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利用图形和语言结合教学,使学生如临其境、发散思维,从而进一步了解BIM 3D技术的功能性、价值性。
(三)利用网络平台加深师生交流
基于通讯软件的便捷性,成为了我国多数企事业单位及各大企业的工作交流平台,建筑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一是要加强对平台的功能利用,二是要不断创新网络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师可构建专业课群,并开设微信公众号,定期在公众号中发表关于BIM、REVIT等现代化辅助软件的文献、发放群内调查问卷获取学生的兴趣点、截取国内外高质量课程视频与学生共同探讨[5]。同时还要不断充实群内数据库,筛选那些有亮点的工程设计方案供学生参考,也可进行情景演练,在学生掌握某种设计手法时进行开放式提问,让学生发散创新思维。不受空间与时间约束的网络化教学,加强了对课余时间的有效利用,允许学生从兴趣出发进行学习,是今后我国建筑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有力保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学科要符合新时期下我国教育的新动向,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与投入,总结当前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专业任教人员,也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改善教学理念,为推动建筑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宝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相融合的途径——以长春建筑学院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1,39(02):5-8.
[2]刘群.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英语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英语广场,2021(07):93-96.
[3]祁黎.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探索——以中职建筑专业为例[J].职业,2021(03):62-63.
[4]王诗洋,于敏,杜旭东.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认证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案例分析[J].电子技术,2020,49(06):52-53.
[5]高蔚.信息化技术与高职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建筑工程预算及清单计价》为例[J].湖北农机化,2019(2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