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兰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100081
【摘要】现象类作文是近年来高中作文的重要类型之一,这类试题贴近现实和考生的生活,反映时代发展的特点,体现了命题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发表自己看法的用意。学生在处理这类作文时,第一是常常出现写作中心偏离的问题;第二则是直奔“建议”部分,实则是避重就轻、分析薄弱。思维可视化方法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在绘制材料中现象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现象类作文;思维可视化;变化轨迹
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四项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学科固然具有自身的特性,融入了诸多感性因素,但有一点不容忽视——语文学科与其他理科具有共性,也是致力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要想让学生在思维上得到发展和提升,光有文字作为工具远远不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象类作文是近年来高中作文的重要类型之一,这类试题贴近现实和考生的生活,反映时代发展的特点,体现了命题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发表自己看法的用意。一般来说,分析社会现象类问题,学生可以从现象本身、产生原因、导致结果、本质、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分析这类现象入手进行分析和思考。现象类作文的基本思路是“表现——原因——影响——建议”。其中,“归因”最能体现学生思维的深度与逻辑的自洽能力。
在现象类作文材料中,有一类现象是一种变化和动态的过程。这类现象类作文材料的共性是:文字量较大;信息量大;内容包含不同维度。正是由于以上特点,学生在处理这类作文时,第一是常常出现写作中心偏离的问题;第二则是直奔“建议”部分,实则是避重就轻、分析薄弱、论证力度欠缺,导致作文分数降档。
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当解读文字存在一定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妨用图示的形式,描绘出变化主体的发展变化趋势。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时,写作中心变得更加明确,归因的方向更加清晰,画图的过程更是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的过程。
第一组:把握轨迹 探寻本质
作文例题1:
作家高洪波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客厅,是浓缩的历史,是穿越时空的风情图画,是历史学家、考古工作者费尽千辛万苦带你享受的瞬间快乐。”
据统计,俄罗斯每年去博物馆参观的人数是7500万,超过了全国人口的一半;美国每年每人进博物馆的次数是8次,而中国人大约3年进一次博物馆。
2015年9月,故宫举办包括《伯远帖》《清明上河图》等书画珍品在内的“石渠宝笈特展”,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参观者宁愿排6个多小时的队也要一睹国宝真容。2016年3月,首都博物馆举办“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纪念殷墟妇好墓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引来热切关注。尽管每天个人预约名额已增至5000人,仍然无法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
以上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证充分,论证合理。
整个题目的材料部分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博物馆的意义;2.相较于美俄,我国人们每年去博物馆的频率偏低;3.近年来,故宫和首都博物馆的一些展出收到人们追捧……
在完成一稿之后,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只谈博物馆的意义忽视博物馆的变化趋势;不围绕现象本身进行思考,私自“升格”,提炼出“文化”一词作为写作中心;分析薄弱,重点谈我们应该怎么做,忽略了对现象本身的分析……
学生出现上述写作问题,大多因为对材料缺乏整体的关照,以偏概全,或是缺乏思维的深度,避重就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描绘现象的变化趋势不失是一种好的引导方法。根据题目内容,可以描绘出下列轨迹图。
曲线图能够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从而提供了诸多思考角度:1.与美俄相比,中国人去博物馆人数频率低的原因;2.中国人去博物馆人数/频率变多的原因;3.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的期许、发展空间等;4.中国博物馆面临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对该现象能够有更全面的把握,形成更深入的分论点。
作文例题2: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本题的写作中心是老规矩,材料共有两段,首段具体列举了北京的老规矩以及老规矩对一辈辈北京人的影响;第二段首句的关键词是“淡忘”,第二句的关键词为“重新”“热议”。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是:只关注第一段,因而全文描述老规矩,但由于对老规矩的了解少且浅,分析论证都不够深入。基于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带领学生重读材料,并要求学生画出曲线图。
通过图示,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材料中的“老规矩”发展变化的趋势——复兴,思考的方向和角度也更加明晰:1.在下降部分,老规矩的受重视程度缘何变低?2.在上升部分,老规矩凭借什么赢回热度?3.面对现在的发展趋势,老规矩的受重视程度是否回到了最初?我们又应当如何应对?4.“老规矩热”的现状下,我们能够提出哪些建议?……
在第一组的两个例题中,例一出现了对比项(中国博物馆情况与美俄博物馆情况),例二只有一个变化主体,在变化的过程中,轨迹出现了下降到上升的趋势。由此引导学生在解读相应题目时,要细读材料以理清轨迹,如有不同阶段,需要在图示上加以标识,如有不同轨迹,需要进行对比。
第二组:类似轨迹 不同主体
现象类题目中,有一类出现得非常普遍——某个变化主体在近期“火”了,例如“诗歌”“汉字”“节目”等,这里以题目3和题目4为例。学生在处理这类题目时,极易出现私自“升格”的情况,常见的问题是用“传统文化”“文化”等替代特定的主体。因此在绘制变化曲线时,要注意标注主体,明晰写作中心。
作文例题3:
2017年初,“中国诗词大会”火遍全国;2017岁末,诗人余光中去世,人们纷纷借他的诗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来表达对他的怀念。
近年来,《诗刊》杂志的发行量和阅读量都在持续增长。中国诗歌网的注册会员达11万,注册诗社近2000家,平均每天收到投稿2000件。最近一个月,见诸媒体的诗歌节就有20多个,其中以地域命名的有“上海市民诗歌节”“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香港国际诗歌节”等,以人名命名的有“屈原诗歌节”“李白诗歌节”“徐志摩诗歌节”等。一次,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街头采访一位90后,问到他的职业,他回答:“我是一个诗人。”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作文例题4:
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节目火了。人们被一首首精美的诗词吸引,被一句句朴实话语背后的深情打动。有人说,是诗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让人的内心重新丰富起来;有人说,是文字唤起了人们的回忆,一封家书就能抚平时代的创伤;有人说,朴实的话语更能带给人们充满温馨的心灵体验,如和煦的春日阳光,令人宁静愉悦;也有人说,当今社会我们从不缺少“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我们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这些议论,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见解。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例三和例四具有类似的变化轨迹,用“热”字即可概括整个变化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写作中心,即变化的事物本身,并充分利用材料中其他信息准确定位写作方向。
例三 例四
材料内容 2017年初,“中国诗词大会”火遍全国 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节目火了。
2017岁末,诗人余光中去世,人们纷纷借他的诗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来表达对他的怀念。 人们被一首首精美的诗词吸引,被一句句朴实话语背后的深情打动……
近年来,《诗刊》杂志的发行量和阅读量都在持续增长。 有人说,是诗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让人的内心重新丰富起来;(诗词大会)
中国诗歌网的注册会员达11万,注册诗社近2000家,平均每天收到投稿2000件。 有人说,是文字唤起了人们的回忆,一封家书就能抚平时代的创伤;(见字如面)
最近一个月,见诸媒体的诗歌节就有20多个,其中以地域命名的有“上海市民诗歌节”“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香港国际诗歌节”等,以人名命名的有“屈原诗歌节”“李白诗歌节”“徐志摩诗歌节”等。 有人说,朴实的话语更能带给人们充满温馨的心灵体验,如和煦的春日阳光,令人宁静愉悦;
(朗读者?)
一次,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街头采访一位90后,问到他的职业,他回答:“我是一个诗人。” 也有人说,当今社会我们从不缺少“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我们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
材料逻辑 现象列举 总——分
写作中心 诗歌和诗歌热 文化类节目
两道题目拥有类似的轨迹,是否可以写一样的内容?答案是否定的,带着这样的问题,重新梳理材料时学生的目的性更强,准确度更高。解读材料的过程是也是提升思维的必经阶段,找准每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关键词等都是学生在解读材料时应当具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通过探究现象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对日常现象的探究和学习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意愿,提高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反思和思辨等意识。向材料寻求构思路径,准确、全面、深入地解读现象类作文材料。
参考文献
[1]李旭山.社会现象评析作文思维训练——以2016年高考作文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7(05):68-69.
[2]周京昱.必须做也可以做的——浅谈新形态下高考作文的思维构建[J].中学语文教学,2017(09):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