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物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真正落地 ----以《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学设计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 孔盈波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意见发布
        孔盈波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  471003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意见发布,核心素养是各学科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点,教材和教学都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生物学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社会责任,它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结合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版,以及初中生群体认知水平和能力层次,本文旨在浅谈日常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学生物核心素养教育。
        【关键词】生物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 理性思维 科学探究 社会责任
        新课标中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和体现。在设计《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一直本着“立足课标、实践创新”的思想,依据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开发多种教学方法,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在“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才能更深刻地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最终实现“解题”到真正的“解决问题”。
        一、注重科学探究意识培养
        生物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通过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本节课的两个教学重点:第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第二,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淀粉不可缺少的条件。对于这两个知识点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属验证式教学,基本上属于 “照葫芦画瓢”。这样做不利于发展学生探究意识,学生头脑中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这样只注重实验结果,淡化探究过程,学生肯定体会不到发现真理的喜悦。
        因此我做了以下尝试: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分组讨论制定探究方案,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再修改、完善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实验。实验方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化解难点?完整的实验步骤共包括9个步骤。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把这9步都设计出来,难度太大,学生不易完成,所以我选择把实验步骤分解,即进行两次设计。
        第一次设计把后几步验证绿色植物能否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设计出来,在此基础上再探究光是否是绿色植物制造淀粉不可缺少的条件,增加上前几个步骤,完成第二次设计。这样,完整的实验步骤便会水到渠成。
        事实证明,本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保持活跃的思维重演科学家探究的历程,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热情、敏锐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这都是灌输式教学所无法体验到的。通过科学探究,学生轻松概括出难以理解的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这些创新设计也是远远优于单纯的机械性知识传授。


        二、科学思维思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保持科学思维在教学设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于第一次设计,目的是验证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如何验证淀粉,涉及一些化学知识。通过在馒头上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淀粉的确遇碘液变蓝。而在一片绿叶上直接滴碘液请学生观察叶片并未变蓝,进而启发引导学生要验证绿叶内是否存在淀粉就必须除去叶绿素。针对第二次设计,目的是探究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探究实验的重要两点:设置对照和控制变量。于是我把材料用具进行了调整:一盆天竺葵变为两盆天竺葵,增加了曲别针,剪刀,黑纸片,黑布这样的材料用具。各组热烈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分析:引导学生由选择两盆天竺葵中两片不同的叶→选择同一盆中两片不同的叶→最终选择同一盆中同一片叶。接下来,提问学生如何处理这一片叶呢?学生通常回答一半见光,一半遮住不见光。教师质疑必须各一半吗?大家分析达成共识:只要对叶片部分遮盖即可。两次设计完成以后,教师再次质疑,使学生明白要用黑布把天竺葵罩住放到黑暗中一昼夜,即进行饥饿。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消耗掉。这样才会使实验组、对照组处于同一起点,更有说服力。
        整个探究实验的设计,无一不渗透科学思维。教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实验步骤的分次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巧妙地化解了难点。
        三、生命观念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构建“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是初中生物学最重要渗透的生命观念,也是最有利于发展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学生把变蓝的叶片做成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学生既能练习使用显微镜,也是培养从宏观到微观去分析实验,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发现原来变蓝的部分仅仅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从而得出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再引导学生回忆“细胞质中能量转换器”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说出光是一种能量,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同时,学生认同“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有条件的。
        四、关爱植物,培养社会责任
        关爱植物,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在课前导言部分,通过联系餐桌上的美食,多感官刺激,引出有机物源自何处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也利于引出课题。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主题贯穿教学始终,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明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可以说绿色植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光合作用是植物最伟大的创举。在此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已是顺理成章的。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生物核心素养,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学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掌握理性思维方式,理解认同生命观念,落实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赵占良.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C].中学生物教学,2017年第7期.(期刊文章)
[2] 吴举宏.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测试框架建构——以江苏省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为例[C].生物学教学,2019年(第44卷)第7期.(期刊文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