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兰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杨屯镇大山湾小学
摘要:不同地区的学生素质不太一样,尤其是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学生的素质受到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更加不同。农村小学学生品质相对城市小学更加参差不齐。当前国家重视农村地区的教育建设,在具体的教育设施上投入比较多的资金,在农村学生的素质培养上仍有不足。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地区教育品质有所联系,要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必须从根本上抓紧学生的行为培养。分析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行为特点,建立农村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关键词:农村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策略
引言: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是融合了学生素质培养与知识培养两大需求,大部分家长希望学生能够在农村小学中学到知识,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没有具体要求。虽然农村小学的教育设施与城市的区别正在逐步缩小,但是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城市学生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不良的行为习惯导致学生在未来的人生发展中可能会遭遇心理打击和精神压力。在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中,应该要侧重强调学生的环境塑造和性格引导,督促学生改变自己。
一、农村小学生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
小学阶段的农村学生是比较活跃的,但也因为农村视野比较单一,大部分学生对于新兴的技术知识或者是潮流走向的理解性比较落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广泛的知识积累,对自身的行为习惯没有具体的规范,尤其是部分农村学生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可能会培养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他们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的发展和成长。家长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没有采取积极的引导态度,反而更多采取了消极的行动阻止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生家长的行为助长了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不良行为发展,从而成为了学生学习发展的一种阻碍。这些阻碍也导致了学生在小学阶段并没有完全掌握想学的知识结构,影响着学生未来的知识体系学习[1]。
二、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分析
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要从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以及当前教育环境所提供的学习氛围进行分析,从而推动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养成具体的行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从学生的思想转变、学生具体行为的监督以及学生具体行为的鼓励三个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进行思想转变,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意识 教师在培养农村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尤其是低年级的农村学生刚进入新的知识课堂,教师要给予一个良好的思想回应,从课堂中或者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典范。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促进学生或者集体的发展,培养学生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活动意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能够进一步关注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班级和学校集体带来的变化或者是以具体的行为规范,督促学生培养具体的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意识规范。督促学生,多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列举具体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积极影响,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魅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促使学生减轻自身的精神压力,愉快的吸收良好行为意识。
2.教师要建立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监督制度,对行为习惯区别奖惩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后,要及时的建立学生的监督制度,尤其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学生,在意识的驱动下能够很好的建立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重视这一特点,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让学生能够明白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影响是多样化的。监督制度的建立,要依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监督行为的正义性和监督制度存在的必要,让学生能够明白监督存在的意义。对于部分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少部分行为习惯没有转变的学生要给予惩罚,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行为习惯的影响。
3.鼓励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联动家长进行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沟通 农村地区的家长很重视学生的成长,教师可以积极的与家长沟通,在不同的阶段中制定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目标,让家长协助,教师共同完成行为习惯的培养计划,同时能够加深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的具体行为习惯能够得到回应。就是在学生具体的行为鼓励中,能够以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进行区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中,以语言鼓励沟通为主要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学习。解决农村地区存在的行为习惯培养困难,要以学生本身的特点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为基本框架。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行为培养,多方面鼓励学生积极成长[2]。
三、结束语:教师要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以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奖惩区别,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也要注重家校的沟通,让家长协助教师共同完成这一目标,完成对学生具体的素质品质培养。
参考文献:
[1]蒲得喜.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学周刊,2020:151-152.
[2]陈志琼.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012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