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齐鲁文化创意基地六号楼四单元四楼 250101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生态公园园林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了新时期提高生态公园园林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生态公园;园林设计;施工技术;重点
引言: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需要满足人们对于物质上的需求,也需要在很大程度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诉求。公园作为公共空间和场所,在人民生活中更是占据着很重要的角色和地位,园林建设对我国城市的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建设意义,如何合理进行公园园林生态建设使其可持续发展在当下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这不仅对人民的身心健康还是在城市建设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生态公园园林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对植物配置较不合理
在生态公园的建设过程中,一些施工人员过于注重树木本身的作用,忽视了不同树种之间的相互配合。例如,红豆树和银杏树在同一地区种植,导致两种不同类型高大树木的混淆。另外,这两个树种是落叶树种之一,落叶树在冬季会脱落。因此,在冬季,会导致公园大面积落叶现象,严重影响生态公园的生态效果,无法达到观赏效果。
1.2植被大量死亡
造成生态公园植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施工工艺。在生态公园建设期内,如果施工技术水平达不到相应的要求,或者建成后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养护工作,将降低园林公园的植被成活率。一些施工队在生态园建设过程中没有认真考虑当地环境的具体情况,存在随意植树的情况。但在生态公园内植树,既要考虑公园景观的整体改善,又要考虑不同树种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使公园植被的成活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且,通常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园植被的成活率,公园会采用添加有机肥或营养液等养护方法。但一些施工队伍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往往对这一环节重视不够,以致影响了公园植被的成活率。
1.3施工管理不完善
生态公园景观工程建设体系较大,其施工环节涉及多个施工队伍。不同施工部门之间很容易交叉工作。因此,各施工部门要做好必要的施工沟通,做好各施工阶段的衔接工作。从目前生态园园林建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难看出,在整个园林建设的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效果很差,建设过程也比较混乱。建设过程的不协调,不仅会严重影响生态公园园的建设工期,还会对生态园的建设质量和投入使用后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2新时期提高生态公园园林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有效对策
2.1针对乔木类植物的合理配植
在建设生态公园的过程中,乔木类树种是园林植物配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树种,如:南洋楹。根据一定的园林设计原则对树苗进行选择,基于树种的生长情况、树形、移栽成活率等要素选取树苗,选取后树木后,需要对相应的树干进行测量,确保其树干直径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修剪除主枝外的多余枝干,可以将水分留存在植物体内,避免运输途和种植过程中大量水分散失,提高树种的成活率。主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当修剪主枝以保证其后期不会生长过度,也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并对树种进行定型,尽量避免土壤中运送的土壤被旁枝过多地吸收。在种植乔木之前,需要挖掘一个比土球的深度超出25cm、宽度超出45cm的树穴,然后将有机肥料填入穴底25cm厚的深度,便于向树种输送营养,促进植物的顺利生长。树种的实际朝向与树种的生长情况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面向阳光、长势较好的一面应该作为游客观赏区域。当树种种植好后,将树种的土球固定绳及时去除,并夯实填入的土壤,并在填土周边围着树穴的位置堆起一圈土,便于后期的浇水养护。
设计园林树种的配植方案,需要了解树种的生长习性,注意不同季节生长的植物树种,将不同季节的代表树种进行配植,将观花树种、常绿树种和绿叶树种混合配植,提高生态公园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
2.2针对灌木类的合理配植
在配植灌木时,更需要处理的是植物配植上的细节问题,一般灌木的树形较为低矮,在较为显眼的区域种植时,如:道路两旁,需要合理安排和灌木搭配的树种,处理好细节问题,灌木的种植量较大,一般采取挖树沟的方式进行灌木的种植,完成种植后,并需要额外添加营养液。根据园林配植原则,采用交叉处理的方式处理不同颜色的灌木丛,将两种颜色组合起来交相辉映,如:将茶花搭配红叶石楠形成了红、绿两种颜色的组合形式。在修剪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保证灌木的初始形态,不能随意破坏其树形,也避免伤害灌木的根茎和主干。
2.3针对地被类的合理配植
生态公园建设过程中,植物配植方面除了乔木、灌木的配植,还有一类较为低矮的植物,即大多数公园本身自带的自然环境,多年生草本植物与其他灌木、乔木组合成高低错落、井然有序的配植方式,园林配植的地被植物多以鸢尾、石蒜等为主。自然环境中水分较为充沛,土壤较为肥沃,为地被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土壤中直接播撒草本种子,然后撒上一层较为松软的泥土,再以喷洒的方式湿润土壤,再盖上一层塑料薄膜,防止天气、鸟类等影响植物的生长。
2.4提高园林中植被的覆盖率和成活率
在生态公园建设中,以植被为主要对象,保证植被的正常生长是关键。在生态公园建设过程中,施工方应明确场地的整体环境、地形及各种障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避免娱乐用地过大而占用植被用地的情况。在保持原有树木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有效划分,并根据施工场地的水情情况确定相应地形的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过程中植物的成活率。在苗木选择、栽植和后期养护等方面要科学合理地防治病虫害。只有施工设计科学,施工地形适宜,施工植被正确,才能保证植被成活率,发挥生态园林的功能。基于此,施工方应在施工前期对施工现场的地理环境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适当优化,以改善生态公园的整体植被环境。
2.5加大园林施工管理力度
在生态公园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园林的施工现场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由于生态公园的建设还处于早期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园林施工管理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质量问题。在开展正式建设之前,施工队伍需要安排专业人员实地考察施工地点,合理分析当地的地形、水文等情况以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对于不符合设计方案的施工现场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并将相关情况上报给上级部门,设计团队要始终参与整个施工过程,加强与施工队伍的沟通交流,一旦施工现场出现始料未及的情况,双方协商寻找解决的方案,避免施工进度受到影响,推动园林建设的发展。设计人员对于生态公园的整个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需要负责整个园林的施工方案,还需要设置合理的植物配植方案,确保整个生态公园呈现的景观效果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设计人员需要将设计理念充分传达给施工队伍,确保其掌握好科学的配植、运输及种植方式。当园林建设竣工后期,设计人员需要按照最终的设计方案对园林进行审核,发现存在问题的地方要采取紧急预案,避免由于不必要的返工耽误整个施工进度。
结束语:
一个优秀的生态公园园林项目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还能实现对整个城市某个小环境有效的长期的生态环境改善作用,让城市适应环境变化更自如应对,真正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为整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新时期生态公园园林施工技术的重点探究[J].周均超.现代园艺.2019(04)
[2]新时期生态公园园林设计及施工技术的重点探究[J].郭晓燕.居舍.2020(36)
[3]生态文明背景下城市园林建设探索[J].连萍.福建热作科技.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