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税
51302919920707****
摘要: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建筑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替代。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建筑质量。因此,对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分析和质量管理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对策分析
导言
混凝土结构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阐述了建筑工程混凝土的主要施工工艺,探讨了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管理的控制要点。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提高我国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质量。
1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特点
在实际施工中,需要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设立专业部门对混凝土工程技术进行监督指导。针对存在的技术问题,需要技术人员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外温度不平衡,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工程有几个施工特点:一是在混凝土浇筑工作中要突出整体性,实现连续浇筑。二是混凝土工程的结构完整性比较大。混凝土浇筑后,会形成内外温差的压力和应力,也会引起混凝土开裂。与其他工程相比,房屋建筑工程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它涉及的专业知识多、工程难度大、工程环节多、任务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有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混凝土工程的温度控制。一旦发现裂缝,就要控制混凝土工程的温度,需要人员及时处理。
2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2.1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技术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建筑工程墙体产生裂缝。其中大部分因素是施工原材料、施工环境或相关施工人员在混凝土浇筑中的技术不合格情况,对墙体裂缝有一定影响。在室外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无法有效控制外界环境和气候问题对混凝土施工的影响。如果遇到大风、暴雨等特殊天气条件,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结构质量。另外,大部分施工队伍在高温低温环境下作业是不可避免的,高低温气候问题容易引起混凝土墙体的伸缩,导致墙体开裂,不利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除了温度对混凝土施工的影响外,湿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由于混凝土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水,如果外界湿度过高,混凝土的硬度就会降低,或者水在阳光下会蒸发,产生裂缝,也可能造成混凝土分布不均。因此,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提前解决混凝土的硬度问题,并按既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以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发生频率。如果施工阶段结束后发现裂缝,就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修补,然后对裂缝进行适当美化,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发生,防止劣化。
2.2材料的混合拌制
混凝土不是单一的材料,而是各种不同的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如果材料配合比不当,不按有关规定进行拌和,混凝土就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材料问题肯定会影响后续工作。混凝土质量问题会导致后续工作中出现质量隐患,影响建筑安全。因此,为了生产出高质量的混凝土,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施工前应做好混凝土的试拌工作。在反复核对混凝土材料配合比后,我们严格按照规章制度,采用科学合理的配合比进行拌和,从而得到质量优良的混凝土,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
2.3混凝土浇筑工艺
浇筑作业前应进行详细的监测和分析。应记录监测数据的分析过程。混凝土模板的详细尺寸、位置和高度应清楚标明。应注意记录和检查钢筋的数量和预埋位置,以及加混凝土后钢筋的刚度和强度。做好详细的登记备案工作,方便后续的浇筑工作,同时也要及时清理浇筑模板中的污垢和杂物,及时上报和填补模板中的漏洞和缝隙,有效保护模板的完整性。
另外,混凝土浇筑方法的选择也非常重要。明确浇筑施工顺序,采用自下而上分层浇筑的方法,浇筑前确定浇筑厚度,并以建筑工程中钢筋的实际情况为参考对象。浇筑竖向混凝土时,可采用溜槽、串筒等方式进行竖向浇筑,先进行水泥砂浆填充工作,再进行建筑物底部混合填充,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均匀性。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注意模板和钢筋预埋位置的实际情况,避免裂缝和孔洞的位移和变形。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向技术人员汇报,提出好的解决办法,防止问题的深化。
3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处理措施
3.1混凝土保护层荷载的技术处理方法
建筑物混凝土浇筑时,应在钢结构位置放置垫块。在这一过程中,钢筋的变形概率较大,容易引起混凝土结构的变形。混凝土浇筑时,钢筋结构被抬升,导致钢筋结构保护层弱化,钢筋结构变形。混凝土浇筑作业后,若短时间内施加荷载,容易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和变形。为避免上述问题,应遵循混凝土施工设计规范,合理设置垫块,以发挥钢筋结构的功能。建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加强混凝土保护层的保护,不得随意移动混凝土钢筋结构。另外,应结合混凝土结构的主要特点进行混凝土养护处理,养护时间应在3周以上。
3.2房屋建筑板面鋼筋保护层的技术处理方法
楼面施工钢筋绑扎工作完成后,利用马凳支撑将楼面表面钢筋拼装安装。其主要目的是降低钢材变形的发生率,保证合适的钢材保护层厚度。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支架无法支撑钢结构、钢结构变形无法恢复等引起的冲击变形。因此,在房屋和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必须明确马凳支撑的规格、形式和方式,并将支撑布置信息纳入设计内容。另外,在浇筑楼板混凝土前,可由立柱严格控制楼板的浇筑厚度,以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的适宜性和合理性。混凝土浇筑作业后,应加强防护措施。如果强度不合格,禁止移动板结构。
3.3建筑屋面的技术处理方法
屋面渗漏问题严重,将直接影响房屋建设的整体质量。屋面渗漏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不合格、混凝土施工不规范、未按设计标准养护。为此,应按《住宅混凝土拌和技术规范》设计,保证水灰比>0.5,硅酸盐水泥标高>425,混凝土水泥用量>350kg/m,粗骨料最大粒径<15mm,含泥量<1%,含砂量在40%以内。采用中粗砂处理时,建议加入适量的减水剂和防水剂,防水层厚度设为45mm,并配置双向钢丝网。屋面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12小时内严禁覆盖浇筑结构。浇水养护时间为2周,以提高屋面防水性能。
3.4建筑桩基施工的技术处理方法
在长螺旋钻孔灌注桩施工中,钻孔设备容易达到孔底标高。此时需采取停钻、静拔等措施进行处理,以降低桩端承载力。浇筑混凝土前,先注入20cm碎石并充分振捣。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坍落度控制在8cm左右。在施工过程中,可采用提高桩承载力的方法,对3.2m粉细砂/中砂层中的桩体防渗厚度进行处理,以做好振动灌注桩的再打桩工作。重新打桩时,应将振动管上的泥土清理干净,严禁在泥土中反向插入作业,以免泥浆带入桩内造成断桩问题。压浆桩承载力较强,所用砂具有较高的性能和强度,可在任何地质条件下施工。施工中对压浆桩底部土体进行清理,保证压浆桩的承载力。
结语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广泛,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只有提高施工人员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制定科学的监测措施,改进施工人员的操作流程,才能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提高其抗震能力,延长使用时间,因此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工程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受到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卢慧敏.混凝土板在抗震加固中的施工质量控制[J].江西建材,2014(24):108.
[2]王贺.土建施工建设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探究[J].新材料新装饰,2014(08):334.
[3]夏峰.路桥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技术[J].江西建材,2014(04):896-897.
[4]张鹏,程惟平.混凝土技术在路桥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技术市场,2015(0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