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倩
安徽省界首市第二小学 236500
摘 要:学生在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语文学习一直贯穿其中,而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而阅读是积累语文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朗读,对于学生更好地阅读、积累语文知识能够提供有效的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这将会更加有利于对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对文章的朗读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学生进行指正。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阶段教师教会学生朗读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朗读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教师要教会学生朗读不仅仅是指教会学生使用普通话把文章读出来,而是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眼、耳、脑、口并用,先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体会出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带入自身的感受,声情并茂、有感情的将文章朗读出来。朗读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有利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正确认识到朗读的必要性,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朗读。如何培养学生更好的进行朗读也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课堂教学环节。
1、确定主体,归还学生朗读的权利
1.1给学生划分朗读的标准
教师在教会学生朗读的实际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制定出一个朗读的标准,使学生根据这个标准能够更好地实现有效朗读,教师也能够根据所定制的标准及时发现学生朗读的缺陷,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学习。在制定朗读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意见,以学生为主来体制定朗读的标准,这样根据学生的意见制定的标准会更加有利于学生来坚持朗读,避免学生不愿朗读找借口的情况。教师在日常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要以达到朗读的标准为目标,通过各种方式来使学生提高自己朗读的能力。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可以先根据学生朗读的文章内容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着问题“通过本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如果我是文章中的主人公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来达到更有效地朗读。为学生制定的朗读标准,可以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所朗读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来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2给学生朗读的自由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能够影响在其他人心目中留下的第一印象,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从而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故事或者一首诗来进行朗读,在朗读过之后,学生可以将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享出来,对于学生自身知识的储备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将会有很好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多加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并且在阅读之后积极在同学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来分享自己朗读后的感受。
2、巧用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
2.1为学生创造朗读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还需要利用一些能够有助于激发出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如果只是利用上课或者课余时间去让学生进行对文章的朗读,对于学生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够用心去进行朗读来发现文章的含义。如果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能够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学生可能会对任务更加上心。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出特定的朗读情境,让学生感觉自己就像置身在自己所朗读的环境之中,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也会更加有利于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黄山奇石”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展示一些有关黄山奇石的图片或者视频,使学生有一种黄山其实就在自己面前的感觉来进行朗读,面对如此壮观的“黄山奇石”可能会更加激发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情感。除此之外,在对学生进行朗读的引导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形式来朗读。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扮演自己比较喜欢的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来进行朗读,以此来加深学生的阅读情感。
2.2为学生搭建朗读舞台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搭建有利于学生朗读的舞台来增加学生对朗读的热爱,而最有利于帮助学生朗读的舞台可能就是开展朗读比赛了。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小型的朗读比赛,然后跟其他语文教师商量,在得到学校领导支持之后,进行各个班级之间的朗读比赛,并且对于积极参与朗读比赛和赢得比赛的同学与一些奖励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提高学生朗读的热情,而且在朗读比赛的过程中除了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己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胆量。比如教师开展朗读比赛,可以先让班内学生自己报名或者以小组的形式报名,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朗读。所有同学朗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无记名投票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朗读作品。教师还可以根据班内朗读比赛的情况选择出表现比较好的学生,来进行校内的朗读比赛。在进行校内朗读比赛的过程中,学校还可以邀请学生家长来观看学生比赛给学生带来鼓励。
3、提供帮助,给予学生朗读的信心
对于教师来说,小学生的自信心是他们学习好知识的关键点,如果他们对自己缺乏自信心的话,可能会对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会在课堂上不愿意表现自己,长此以往会更加使小学生产生叛逆心理,从而不愿意学习。而小学生的年纪相对来说比较小、自信心容易被打击到,如果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懂或者无法理解的问题的时候不能够得到帮助和解决,这将会使小学生出现每次朗读都会有困难的错觉,导致小学生不愿意进行朗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朗读的引导和帮助。
首先是初读文章。小学生在朗读刚开始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概含义,对于文章中存在的小学生可能不认识的字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指出来,以便学生做到正确并且流利的朗读;其次是进一步接触文章。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文章内容的解剖,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并且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最后是对文章进行整体朗读。教师可以配合相应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进行完美的朗读。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金色的草地》的教学中,首先是初读文章,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大概的浏览找出生字;然后教师提出“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这一问题,让学生来对文章进行探索。最后在教师对文章进行完整的解读后,对文章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学生未来更好的学习语文,加强对学生朗读进行引导是很有必要的。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都应该是充满朗朗的读书声的,因此朗读应该贯穿于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中。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学生的阅读权利、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学生阅读自信心的树立三个方面来进行有效的分析,希望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尹可兵.朗朗读书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析.[J].速读(中旬).2018(05).
[2].王玲华.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策略.[J].读与写,2019(33).
[3].周琼芳.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策略.[J].读与写,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