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香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三实验学校 251600
一、案例背景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具有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学科特点。而传统生物教学只是一味追求大纲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生好奇,好动,喜欢鲜明生动的事物。作为一名中学的生物教师,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尝试变换各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希望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生物课堂,获得成长。
二、案例描述
本节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是课标“内容标准”下“课程内容”的“一级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下的“二级主题—动物的运动”中明确规定的知识点。学生是在已经对动物的类群有了了解,但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动物的运动是怎么完成的还不清楚,但又感兴趣想知道为什么的背景下来学习的。教材正是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励下,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学到方法、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在教学中,应首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学生产生“为什么”的想法时,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思考。在《动物的运动》这节课中,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结构很感兴趣,通过寻找关节、关节的运动,学生演示屈肘、伸肘动作的完成,都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会应用生物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生物,从生物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三、案例分析
以七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一节为例略谈一下具体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节高效课堂,好的导入就成功了一半,课前我精心剪辑了视频,通过观赏动物优美的运动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提问,同学们,在视频中你看到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啊?动物的运动又是通过哪些结构来完成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生命现象探索的热情。
(二)寓教于乐,轻松完成教学目标:
对于运动的基础(重点)这一部分,充分利用学生对自己身体结构感兴趣现象,让学生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一下每个动作是怎样完成的。同学们先做一个简单的屈肘和伸肘动作,想一想,这个动作有哪些结构参与了?学生兴趣浓厚,每个人都撸起袖子参与进来,明白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的。
对于关节的结构,我采用分组实验,用新鲜的羊关节做实验,让学生直观的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起来。实验课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喜欢的,同学们争先恐后的站起来,通过解剖、观察关节的结构,直观的感受到关节有哪几部分构成,并大胆推测其功能,给同学们灌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另外拼图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小游戏,我把关节的结构模式图,剪切成拼图,同学们通过一片一片的拼图既增加了兴趣又可以轻松的记住关节的结构。
角色扮演适合义务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好奇好动,喜欢模仿,愿意表演,课上邀请一位同学,模仿脱臼的表演,通过表演,不仅激发兴趣,而且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学生辩论,展开讨论和交流,增加探索知识的热情。学生亲自做运动体会动作的完成,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学会了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讨论交流,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又注意知识的延伸,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
最后通过欣赏奥运冠军杨威吊环表演的视频和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美丽,健康的宝贵,达到情感的教育目的。
四、结论与思考
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从学情出发创设深入探究的情景,条件和契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都能够精彩绽放。希望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保证课堂秩序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激发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