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2期   作者:黄立霖
[导读] 在小学生的学习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为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本文简述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为

黄立霖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向都镇贵合小学  532808
【摘要】在小学生的学习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为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本文简述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为全面开展阅读教学,培养和塑造学生的阅读素养提供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168-01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教育不受重视,学生不能通过阅读课文材料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际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调整阅读教学计划,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其中,在语文学科中,阅读教学活动的基础是阅读材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选择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的阅读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理解和控制语言的能力。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整个语文教学贯穿于阅读之中。事实上,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形成优秀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特别是通过口头形式来讲解文章中的单词和欣赏优美的句子,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讨论,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接受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词汇与语篇的有效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阅读带动整体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要借助阅读带动整体基础知识的学习,落实核心素养观之中关于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求。首先,教师要明确教给学生随文识字、识词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给生字标注读音和意思,并且在书页的旁边写下联系上下文对词语的解释;其次,教师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基础知识的自主拓展学习,所谓自主拓展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根据文章中的生字词等进行拓展学习,可以记录在笔记本上。例如,六年级下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满脸横肉”这个词,然后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在笔记本上进行词语感情色彩(贬义词)的标注,然后进行造句仿写,形成活学活用。另外,阅读要带动写作背景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感觉疑惑,所以教师就要发给学生导学案,让学生了解这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并且借助百度等搜索引擎了解作者的经历,了解李大钊的人物经历,实现对文学背后历史学、社会学的基础知识的拓展与铺垫。



        (二)合作交流带动语言思维创新发展
        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式开始系统的语文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并逐渐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因此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要在合作交流中带动语言思维的创新发展。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理清课文的基本线索,线索清晰了才能够进行深度学习。还是以《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教学为例,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文章围绕“回忆”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这样,学生就会整理出“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三部分。其次,教师要针对重点环节,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例如,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三个时间段内父亲的主要对话、表情态度等可以形成表格,在表格对比之中,观察父亲的品质与态度。最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侧面分析,组织学生交流探索“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三个时间段内母亲、法官、宪兵等次要人物的表情态度都体现出了哪些行为与思想。总之,教师要通过合作学习来组织学生从文章结构出发,进行人物分析、情境分析或者是景色描绘特点的分析,在这样全面的合作交流探索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将会更为透彻,能够从线索出发,分别从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进行分析,提升了文学思维的全面发展。
        (三)深入挖掘形成审美与文化的传承
        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要深入挖掘阅读材料,形成审美与文化的传承教育格局。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之中处处有美,包括语言美、人性美和技巧美。例如,在学习了《草原》之后,学生很容易理解文章的语言美、文字美;学习了《那个星期天》之后,学生很容易理解人性之中的母子情深;学习了《鲁滨逊漂流记》之后,会理解原来简单的日记形式也是一种写作技巧。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善于发现这种文学美背后的文化传承,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那个星期天》的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失望、期盼的感受,然后体验文中“妈妈”的辛苦与看到“儿子落泪”后的表现,感受母亲的不容易与浓厚的爱。进而进行文学拓展,请学生思考关于母子之爱的文学作品有哪些,有深刻印象的来说一说情节。在这样的深度拓展下,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母爱的歌颂有了深刻的体会。总之,从书上的字里行间汲取所学的知识,从文中的只言片语中领会深意,阅读的习惯将会陪伴学生的一生,尤其是在学习一门语言时,阅读审美与文化传承显得更为重要。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需要更加重视阅读教学。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实际课文情况和学生的能力设计相应的阅读活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前,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要形成“阅读带动整体基础知识的学习、合作交流带动语言思维创新发展、深入挖掘形成审美与文化的传承”的教育格局,适时改变教学思想,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重要目标来开展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玉玫.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学苑教育,2020,(08):46.
[2]于化吉.变“阅读”为“悦读”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读写算,2020,(11):106.
[3]杨富年.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9,(14):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