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测方法中的干扰因素及对应措施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2期   作者:邓开琼
[导读] 在现代临床中对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均会应用到免疫学检查方法,获取到免疫检验结果能够为疾病确诊提供可靠依据。
        邓开琼
        大邑志昌骨科医院611330
        在现代临床中对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均会应用到免疫学检查方法,获取到免疫检验结果能够为疾病确诊提供可靠依据。但在免疫学检测全过程中,基于设备或人员操作等因素可能影响到工作顺利进行,或直接造成检验结果的不可靠。针对此,需采用有效方式强化免疫学检测管理,以确保其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具有可靠性的数据。结合本人工作经验对免疫学检测的干扰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应对措施。
什么是免疫学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是临床疾病诊断中常用的检查手段。可将其进一步分为体液免疫学检测与细胞免疫学检测。其中体液免疫学检测是通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参考辅助因子参与下出现的反应,对疾病进行判断。细胞免疫学测定方法是通过对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独有标志物及产生细胞因子的测定,观察机体细胞免疫水平。在体液免疫学检测中所观察到的凝集反应是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电解质参与下,形成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凝集物,此种现象被称之为凝集反应。在免疫学检测中,免疫荧光法的应用较为常见。此种检测方式具体通过对于荧光素染料的应用标记抗体并不会影响其活性,此种抗体被称之为荧光抗体。利用已知种类的荧光抗体浸染需要检测的含有抗原细胞或组织切片,若通过观察发现抗原则抗原与此抗体出现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粘着在细胞上,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荧光可见物,能够辅助对相应疾病作出判断。
免疫学检测方法干扰因素
1 准备工作常见干扰因素
        在免疫学检测之前,需要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包括对材料的采集以及设备准备等,而在此期间也存在诸多因素能够影响到最终检验结果。例如免疫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对科室内检测工作人员未能够给予系统化且有针对性的培训,可能导致检测人员自身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在临床工作中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等问题。在样本采集过程中,若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化培训,或其自身安全意识不强,则可导致其样本采集时间与采集部位不合理,致使样品出现溶血或损坏等情况影响到最终检测结果。检验仪器若未能够定时进行质量检测及校正,则可能导致其使用期间精准度不足,系统误差过大。以移液器设备为例,在长期应用下,其精准度会有所下降,若在此期间未对其进行有效矫正,则可能导致样品取样量不足问题的出现。若负责免疫学检查工作人员配置不足,且日常工作量繁重,则可导致其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和误差等情况。
2 检验过程常见干扰因素
        获取到样本后需及时送检,而在检验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因素,可影响到最终检测结果的可靠程度。若未能够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或错误操作,则可导致检测样品取样量不正确问题的出现。免疫学检测工作人员若操作不规范,一味追求检测速度,则可能在工作期间出现失误或精准度不足等现象。在免疫学检测过程中,会应用到不同类型的试剂盒,而若所选择的试剂和敏感性较低,化学性质不稳定,可重复性较差,则可能与其他化学物质出现反应,例如分解变质或检出下限高等情况,可影响到免疫学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在环境因素方面,免疫学检查过程中,对于实验室的环境具有一定要求。例如不同试剂盒对于检测环境中的温度与湿度具有不同要求,而在检测期间若环境不符合反应时间不充足,则可出现显色误差等情况。
3 检验后常见感染因素
        在免疫学检测完成后,所应用过的器具以及相关仪器设备,若未能够及时恢复,则可能出现仪器受到污染的现象,进而影响到后续检测工作的应用。同时若在免疫学检查完成后,为能够及时做好卫生清洁工作或剩余样品,未能够做规范化处理,则可能出现交叉感染等情况。另外在检验期间,若未能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则会导致检验结果无溯源性,报告填写与审核发放不规范也会提升后续信息核查难度。
免疫学检验方法干扰因素的应对措施
1 检验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在免疫学检验前首要工作需确保检测样品质量符合标准。为达成此项目标,则需要做好标本采集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在具体工作开展中,需综合考量样本的采集时间与采血姿势以及采血部位等。针对应用过激素类药品治疗的患者进行血液采集过程中,需加强对患者体位变化与血液样本收集时间的问题的观察,避免出现激素峰值而影响到检验结果精准度。针对不同类型的样本需要做好个性化存储。例如热敏感样品需要冰冻送检,针对血栓素类药品则需要在待测物质中加入抗凝剂。检验工作开始前,实验员需做好所用仪器设备的校准工作,确保各类仪器能够处在正常应用状态。同时还需定期对微量加样器与稀释棒等器材的完整性进行检查,避免其可能出现的误差现象。另外免疫检验设备应尽量选择同一厂家产品,避免过于频繁更换厂家品牌,而影响到检验结果稳定性。
2 检验过程强化质量控制
        在检测方法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检测方式的实用性及可靠性,同时应尽量选择操作简单且容易掌握的检测方式。在实验室操作人员因素防控方面,需要规范检测人员操作标准。若日常检验工作量较大,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安排充足的检测人员负责实验室工作,避免基于过度追求时间而出现的操作失误现象。对于试剂盒选择问题的控制,试剂盒的敏感性与检测质量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为此需选择敏感性较高且定量检测可重复性较好的试剂盒。同时还应确保试剂和的特异性较强且化学性质稳定。对于实验室环境问题的控制,每次检验工作开始时,均需要对实验室环境的温度及湿度进行观察。试剂盒在冰箱中取出后均衡于室温室开始各项检测工作,检测仪器需预先开机预热,超过30分钟后可完成各项样本的检测工作。
3 检验后加强记录及检查等工作
        在免疫学检测后,检测人员须同步对初检结果进行审查。若出现结果为阳性或对此样本存在异议,则需要进行复检。每次检测工作的开展,均需进行室内质量控制。除此之外,医院内部检验室需在一段时间内保留样本及检验结果,便于后续对相关信息的核查。检测工作完成后,需要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记录。对于各类仪器使用后需及时进行清洁,以减少仪器使用造成的误差。
        免疫学检查结果能够辅助医生对多种疾病进行诊断,同时还可辅助判断患者病情发展程度及治疗效果。为此,免疫学检验结果的精准度如何,可直接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总结检验中可能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因素包括人员操作与试剂盒敏感性及实验室环境等,需做好相应质量控制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