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树彬
大邑县人民医院,四川省成都市,611330
糖尿病和甲亢既可以先后发病,也可以同时发病。有学者表示,这两种疾病的产生有着相同的遗传免疫学基础,因为存在遗传缺陷,再加上受到饮食、环境、病毒感染以及情绪等各种因素的干扰,免疫平衡很容易受到影响,进而引起免疫疾病的共同发作。
在我国大约有一亿人其血糖水平并未处于正常状态,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所占比例约为4:6。其中大多数患者都合并甲亢,而甲亢则会引发糖代谢异常,所以怎样对糖尿病合并甲亢进行疾病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1、糖尿病合并甲亢的诊断
糖尿病和甲亢的临床表现极为类似,两种疾病都会产生消瘦、多食等表现,虽然其各自有其所对应的症状,但是一旦患者以某一种症状为主诉,则会引起漏诊、误诊现象,进而对治疗成效带来严重影响,且一旦两种疾病共同发作,二者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会加重患者病情。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其病情恶化并且产生了烦躁、惊慌、多汗、手颤、怕热以及心慌等症状,消瘦显著,或者是产生了心力衰竭以及酮症酸中毒等症状,则应思考是否产生了甲亢,同时对患者的甲状腺功能进行及时检查。而对于甲亢患者来说,如果其在治疗后乏力、消瘦以及食欲亢进等症状并没有产生变化甚至更加严重,则要对其血糖水平进行检查,对于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患者,则要展开葡萄糖耐量试验进而辅助临床对糖尿病进行诊断,由于甲亢患者通常会伴随糖代谢异常现象,其空腹血糖水平既可以升高也可以保持在正常状态。但是在葡萄糖耐量试验中,其高峰一般在30-60分钟,一般不会延长,这样一来,该检查不但能够对糖代谢异常进行诊断,还可以对甲亢合并糖尿病进行辅助诊断,在甲亢治疗痊愈之后,糖代谢紊乱也会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对于糖尿病,需要接受长时间的治疗。
2、治疗方法选择
对于糖尿病合并甲亢,因为两种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合并甲亢,则要以甲亢治疗为主,只有完全治愈甲亢,患者的糖代谢异常以及高代谢症状才会随之产生改变,进而使糖尿病获得有效控制。
.png)
3、甲亢的治疗
当前外科手术、内科药物以及碘131都是对甲亢进行治疗的重要方式。有学者表示,一旦糖尿病合并甲亢,则要使用碘131对甲亢进行治疗,这主要是因为两种疾病的共同发作,其症状叠加会加快糖尿病进展,不仅会引起各种慢性并发症,还会引发高血压危象以及心力衰竭等症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其病情不稳定并且血糖水平不受控制,则会加重甲亢病情,进而引起甲亢危象,两种疾病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会使患者的病情变得更为严重、复杂。
(1)药物治疗。在单一治疗甲亢的过程中,相比于手术以及碘131治疗,其复发率较高、治疗时间漫长,且如果合并糖尿病,药物需求量相对较大,无法在短时间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
(2)手术治疗。手术可以在短时间里对甲亢进行治疗,但是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切口很容易引起感染,且愈合速度相对较高。而对于糖尿病患者,其一般伴随心脏、肾脏病变,会提高手术危险性,并且手术治疗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甲亢危象发生率。
(3)碘131治疗。碘131治疗可以使甲亢患者的病情获得有效控制,其治疗简便,治愈率较高,不需要住院,不存在手术风险,不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4、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和无甲亢患者大体相同,对于症状较轻患者,可以为其提供降糖药物如磺脲类药物进行治疗,在甲亢未得到有效控制之前,最好不要使用双胍类药物进行治疗。因为甲状腺激素系胰岛素拮抗激素,因此胰岛素用量较高,在甲亢获得有效控制之后,则要及时降低药量。如果糖尿病合并甲亢,则要使用文迪雅、艾汀等胰岛素增敏剂进行治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药物会使甲亢的颈前粘液水肿、突眼等症状更加严重。这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增敏剂会引起眼球后脂肪组织增生、水钠潴留等,且和自身免疫有着一定关联,即便停止用药,其症状也无法完全恢复。在饮食层面,因为甲亢是一种高代谢症候群,其基础代谢相对较高,蛋白代谢、分解速度快,因此可以为患者提供高微量元素以及高热量食物,可以增加主食,并多食用维生素以及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同时要合理运动,注意对运动量以及运动强度进行控制,避免能量消耗过度而使甲亢更加严重。
.png)
糖尿病和甲亢看似并无关联,但是实际上两种疾病很容易产生共存,特别是对于中年女性来说更为常见。临床中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无法控制并且症状无法通过糖尿病进行解释,则要思考是否合并甲亢。
对于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一旦确诊,则要及时对其进行治疗,因为两种疾病都属于消耗性疾病,如果甲亢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则无需对其饮食进行严格控制。对于消瘦患者,可以使用胰岛素对其实行短期治疗,在甲亢控制之后,因为降糖药物的胰岛素敏感性会随之增加,因此需要对其用药量进行合理调整,防止引发低血糖。但是在治疗期间,要先对甲亢进行治疗,进而促进患者糖代谢紊乱以及高代谢症状的有效改善,在甲亢获得明显控制之后,则可以对降糖药物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对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