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梅
四川省西充县双凤中心卫生院,637200
水肿是一种头面、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水肿产生的原因是外邪入侵体内,饮食不平衡或者过度劳累所致。现代临床一般把水肿分为局部水肿和全身性水肿,是各种原因的体内积液在身体内得不到合理的运行,水湿停留在身体其他部位,引起停留处浮肿的病证,积聚的体液源于血浆,血不能化成正常的精气水等运化物质,最终形成了水肿的表征。
一、中医对水肿的分型
中医对于疾病的名称是根据症状来命名的,中医所说的水肿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以及功能性水肿等。从寒热虚实的角度,可以分为阳水和阴水两大类。阳水又可以分为风水相搏,湿毒浸淫,水湿浸渍,湿热壅盛四个类型。阴水可以分为脾阳虚衰和肾阳衰惫。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对阳水的治疗上主要采取祛风、解毒、利水的方法,阴水主要是以温补脾肾为主。
中医认为水液在人体内的运行,是气的推动的原因,气的推动是因为脾运化水谷精微化作为气。肺气可以宣发肃降、通化推动体内的精气,肾主水,体内水无法正常地代谢。脏腑正常在机体内运行,则三焦才能整体发挥作用,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风水泛滥导致的水肿,原因是风邪入侵体内,导致肺失去了宣降的作用,脾失去了健运水谷的功效;湿毒入侵导致的水肿,原因是体内的湿气淤阻在体内,无法在体内正常地排除,导致局部水肿;水湿浸渍导致的水肿,原因是水湿在体内无法正常地转化,而导致的水肿;湿热壅盛导致的水肿,原因是体内环境湿热,即使湿气不会在体内壅阻,但热生湿气,而导致的局部水肿;脾阳虚衰以及肾阳衰微导致的水肿,原因则是脾虚或者肾虚,湿气在体内淤阻而导致的水肿。
二、中医对水肿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水肿的治疗,讲求辨证施治,根据水肿不同的原因,用不同的药、整体调和治疗水肿。针对风水泛滥导致的水肿,采用越婢加术汤加减,治疗的原则是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中麻黄、生石膏、白术、茯苓、泽泻、浮萍、生姜、大枣、甘草,如果对于咽喉肿痛的患者,加入板蓝根、桔梗、连翘,以达到清咽散结解毒的;对于湿气入侵人体导致的水肿,宣肺解毒,利湿消肿;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清热利湿,分消水邪。方中用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白术、茯苓、苍术、厚朴,以宣肺泻水而平喘、宣畅气机;对于脾阳不足的水肿,应该温运脾阳,利水渗湿,应用实脾饮加减,附子、干姜、草果、白术、茯苓、大腹皮、木瓜、木香、厚朴、大枣、甘草,方中附子、干姜配伍温脾阳,结合其他中药,促进水谷精微的转化;对于肾阳不足的水肿,应用熟地、淮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附子、肉桂、牛膝、白术、白芍以及生姜,温固下元,附子对于水邪上逆凌心,瘀血内阻有显著效果,从而温阳化瘀温肾助阳,化气行水,达到治疗水肿的目的。
三、中医对水肿治疗的效果
西医治疗水肿,容易反复,无法根除,甚至会产生其他功能性疾病。有关资料显示,中医治疗水肿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治疗有效率高,治疗后反复的几率小。中医治疗水肿对于不同原因的水肿,应用不同的方剂,但水肿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个体间虽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对于方中用药的加减,再通过患者气血经脉的实际诊断,解决水肿的根源性问题,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对症入药,治疗水肿,往往治疗效果比较理想。湿气停留往往会对体内其他脏腑产生一些其他影响,水肿的症状通过中医的治疗消除后,需要通过中药进一步的调理,达到整体治愈疾病、有效调节患者体质的目的。
结论:总而言之,中医对于水肿的治疗讲求辨证施治,对于不同的水肿,应用不同的方剂,从整体调和治疗水肿。通过对不同类型水肿的诊断治疗,从根源上消除水肿,调节患者的身体,所以复发率小,中医治疗水肿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