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春
(广州市广园市政建设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建筑业已经进入大数据、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智慧工地是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建筑信息模型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建造技术融合,充分集成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服务于施工建造,实现建造过程各利益相关方信息共享与协同的新型信息管理方式。针对质量管理,可以充分发挥智慧工地可控化、数据化以及可视化的智能系统对项目管理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时监管,并根据实际做出智能响应。
关键词:智慧工地系统;建筑;工程管理;应用
引言
建设产业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不仅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还会影响建设产业未来的收益和发展,因此建设产业的安全监管受到社会的关注。最近,我国对组合式建筑的建设投入一定量的技术、人力和资本,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但组合式建筑的安全管理仍缺乏成熟的系统保障,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的研究,引导装配式建筑健康积极发展。
1智慧工地系统
“智慧工地系统”是在智慧地球理念基础上诞生的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其核心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传感技术、物联网等,实现了建筑工程的互联协同、科学管理以及智能生产,逐步实现了绿色施工及生态建造。智慧工地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手段,通过三维设计实现工程项目的精确设计及施工模拟,围绕建筑工程施工开展全过程管理,提高管理实效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智慧工地系统的应用意义
首先,智慧工地系统的应用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效率,智慧工地系统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运转,可提高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分析的速度。由于整个建筑工地接入了互联网系统,各个部门以及人员间的交互方便程度与沟通速度均显著上升,从而提高了管理者命令下达、各个部门间信息传递、反馈信息上报等工作的灵活性、速度。其次,应用智慧工地系统减少了建筑工程中的安全隐患,对施工人员本身而言,多数施工人员受教育水平有限,知识文化程度较为缺乏,安全意识存在缺陷,智慧工地系统中每位施工人员均可以进行登记,可记录每位施工人员在建筑工地的活动轨迹,对出现的问题可及时进行纠正。智慧工地系统提供即时上报功能,可保证在发现安全隐患、出现安全问题时,及时进行检查和解决,有效保证了工程项目的安全性。
安全巡视检查是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常用手段,基于智慧工地的安全巡视检查具有更高的效率。比如,通过搭建专门的智慧工地安全巡检系统,可以在系统内构建安全隐患清单、危险源数据库、高危工程数据库,辅助现场安全巡视检查人员识别、监控、记录危险源,驱动施工现场安全巡视、检查、整改、复查活动的循环流转,并将相关模块数据实时上传规整,自动生成巡视业务表单,落实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为安全巡检效率提升提供依据。
3智慧工地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周界防范红外对射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施工区域、设备及材料存放区域、生活区域及办公区域是四个重点管理区域,需要做好周界防范,避免出现入侵行为,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用智慧工地系统,可在施工现场的边界(围挡)处装置全方位、无死角的周界防范红外对射系统,通过红外电子技术自动探测布防范区域内的全部入侵行为,且及时报警提示入侵行为的发生位置,以帮助施工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入侵人员或生物,并将其驱除,确保施工材料和设备的安全,避免丢失或损坏。
3.2围绕“BIM+智慧工地”开展分布式协同创新。
以“BIM+智慧工地”为代表的数字化进程大致上可以从现场管理数字化、软件方案平台化、企业管理系统化等三个层次展开,中建二局通过在局系统内外实施分布式协同创新大大节省了数字化的交易成本。
在这方面,中建二局通过发布实施中长期重点研发方向,指导局系统内不同单位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开展技术攻关,例如安装公司主攻机电安装工程BIM应用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综合技术、专业公司攻关智能建造与智慧建造关键技术、三公司主攻EPC总承包与智慧建造,中建二局层面则负责进行数字化统筹,通过这种分布式协同实现了“BIM+智慧建造”效益的最大化。
3.3BIM数据建模
对于中建二局系统内建设的智慧工地来讲,BIM数据建模是一个内嵌到项目全寿命周期中的数字化治理策略。例如,仅以项目技术设计优化为例,BIM设计团队通过对强弱电、给排水、空调、暖通等各种管线进行综合碰撞,对管线标高、分布等进行深化设计、优化设计,项目施工人员可以在实际施工前明确预留预埋位置以及各个工种的作业顺序,减少施工中的各类问题。同时,BIM人员借助于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可以及时针对施工区域对施工人员进行可视化交底、纠偏,指导现场施工,减少在建筑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返工、返修,真正确保一次合格、一次成优,提升了企业数字化治理效能。
3.4对现场人员监控处理的应用
现场人员监控处理主要是依托智慧工地实名制管理平台,根据A工程现场安全管理需求,落实实名制精准化管理,构建专门的智慧工地现场人员实名制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直接对接政府系统,可以根据收集的总承包方、分包方人员信息自动生成工人档案。并为每一个施工人员发放粘贴有个人信息二维码的安全帽,在现场出勤、安全培训、事故处理时,管理者可以直接通过移动智能设备,扫描施工人员安全帽上的二维码进行人员信息记录。在此基础上,现场安全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定期汇总移动智能设备扫描信息,对各环节施工人员数量、分布情况直观分析。根据分析情况,科学配置管制区域报警系统、限载智能系统,以便在人员超出区域受力安全界限或者靠近现场临边、电梯井口、预留洞口等管制区域已预定范围内自动预警,并经物联网实时发送给管理者,及时消除风险源,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3.5通过传感器对建筑工程环境进行实时监控
压力、声音、温度、湿度等传感器以及配套的智能处理设备,在智慧工地系统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设置扬尘、噪声监测设备,通过传感器对施工现场的扬尘数据、噪声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测得的数据及时向应用处理层进行输送,出现数据超标应及时触发报警系统。通过配套的智能处理设备对施工现场进行处理,例如通过水雾喷淋设备进行降尘处理,通过降噪设备进行降噪处理等手段进行优化。设置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可以对施工现场的环境变化进行24h不间断监控,可以进行及时记录和数据统计。如果环境温湿度等情况超标,可以通过报警系统进行提示,相关责任人可以迅速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情况失控。通过数据统计、管理行为记录等工作,可以提供参考,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施工管理效率。
3.6装配式建筑施工在吊装作业中的安全隐患
吊装作业是预制结构工程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工作量相对较大,若不严格规划定位轨迹和运行轨迹,就极易发生碰撞,造成安全事故。在工程建设不断推进,拟建建筑物的高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各塔吊的高度必须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否则塔吊臂与建筑物会发生碰撞。因此,预制结构建筑的施工场地布置是一个新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塔式起重机的位置和运行轨迹,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安全和起重作业的要求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智慧工地系统不断完善,功能越来越丰富,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起到的作用不断增加,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效率、质量,规范建筑工程施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助于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因此,在建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施工单位与管理人员应正确对待智慧工地系统,明确系统应用重要性与特点,结合建筑工程施工实际,灵活运用智慧工地系统,从多个方面给予建筑工程管理技术支持,提高整体管理实效,确保工程施工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罗吉国.研究智慧工地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20(19):177-178.
[2]苗泽惠,张京.智慧工地系统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06):25-26.
[3]谢坤坤.智慧工地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0(15):122.
[4]柏艳玲.智慧工地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大众标准化,2020(10):188-189.
[5]侯清文,周斌斌,夏玉柿.智慧工地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04):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