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市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及村庄布局优化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2月第4期   作者:王锐
[导读]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项战略发展目标是村庄规划编制的导向。

        王锐
        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项战略发展目标是村庄规划编制的导向,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阶段性谋划,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鉴于此,文章简要围绕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分析,分析了宁安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布局优化措施,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布局优化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确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项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更加注重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致力于提高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宁安市乡村振兴背景分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描绘好战略蓝图,强化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为宁安市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2 宁安市乡村振兴发展目标
        在国家、省、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思想的指导下,对宁安市乡村布局优化的一次探索,希望能够为宁安市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发展目标做出一份贡献。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创新理念、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要求,结合宁安市的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确定至2030年,宁安市域乡村发展总体目标:将宁安市打造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最美乡村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黑龙江省独具魅力的乡情原生态旅游度假区。
        3 宁安市村庄布局现状特征
        3.1市域人口轴线分布特征明显
        人口主要分布在G201国道发展轴线上。市域村屯平均分布密度为4个/百km2。各乡镇分布密度差异较大,总体呈现中心密集、周边稀疏,东北密集、西南稀疏的状态。
        3.2各乡镇人口密度差异较大
        从各乡镇来看北部平原地带人口密度高,南部山地人口密度较低,各乡镇人口密度差异较大。其中宁安镇最高为581.50人/km2,东京城镇人口密度达到140.85人/km2,而江南朝鲜族满族乡人口密度最低,仅为0.71人/km2左右,差异显著。
        3.3市域村屯规模较小
        据村屯调查表显示,小于200人的村屯有20个,占总数的5.75%。宁安市村屯人口规模500人以下的小型村屯,达到119个,占村屯总数的34.20%;而2000人以上的大型村屯仅14个,仅占村屯总数的4.01%。
        4 宁安市村庄布局现状问题
        4.1生产方面
        受气候条件以及长期城乡二元经济影响,乡村经济缺少活力。农民仅依靠小规模种植业,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
        4.2生活方面
        受小农经济耕作半径的限制,村庄普遍呈现规模小,乡村人口密度分布不均的特点,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乡村在农闲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季节性空心现象,常住人口的大比例波动,给合理预测设施建设规模以及后期维护等造成了持续性的困难,城乡设施建设差异依然存在。
        4.3生态方面
        乡村“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方面。其中,自然生态本应成为乡村发展的优势。但长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使这一优势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人文生态即基于历史积淀形成独特的区域特色或管理模式。实际上广大乡村仍普遍存在管理水平滞后的问题,导致村庄的凝聚力、村民的认同感下降。


        5 宁安市村庄布局优化指引
        5.1小北湖自然保护区优化指引
        建立小北湖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宁安市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要充分利用小北湖的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利用和挖掘小北湖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水系保护。重视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2镜泊湖风景名胜区优化指引
        5.2.1强化生态旅游功能
        镜泊胡风景名胜区是宁安市域中的生态基质,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生物多样性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扩展,更好地发挥旅游休闲游憩场所的功能,并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憩体验,控制缩减不利于风景游赏的用地类型,以更好地构建风景区主导功能。
        5.2.2旅游与居民调控
        镜泊小镇是综合性、多功能、多业态的大型旅游区,围绕大镜泊湖旅游圈,强化旅游接待、商务服务功能,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实现“游在周边、住在小镇”。构建连接内外、辐射周边的交通网络,强化旅游引导、集散、分拨功能,形成以小镇为中转站的放射性旅游圈。提升休闲旅游,开拓市场,面向东北亚打造具有国际品质的休闲度假胜地。充分利用境内镜泊湖风景名胜区等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景观资源,打造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及旅游服务,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旅游品质,成为宁安市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
        5.3生态旅游发展区     
        生态旅游发展区除发展种植、养殖外,应依托水资源,积极发展养鱼业,并充分发挥该区域森林覆盖率好的优势,丰富林产品,打造木耳种植基地。依托自然景观优势,围绕滨水线打造旅游服务区和滨水度假区,同时打造村庄休闲度假、农家乐游。
        5.4重点发展区    
        注重城市特色打造,塑造城市鲜明形象。根据宁安市生态资源优势,确定在保护现有生态格局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强化城市特色。注重对牡丹江及其支流水体等自然生态景观和东部人造水系的保护和利用,营造城市特色风貌,塑造优越的城市形象品质。
        完善城市功能布局。重点进行城区的更新改造,加强环境的整治,置换盘活土地,改善环境品质;建设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和文化娱乐休闲中心,同时加快职高附近教育科研园区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的先期建设,引导新区形成规模。
        5.5少数民族特色发展区   
        少数民族特色发展区除主要发展种植、养殖外,依托少数民族特色,着力打造传统民俗旅游,开展民族体验、民族餐饮等。
        5.5特色产业发展区    
        打造石岩新区,通过产业与空间整合,实现资源优化,强化综合交通系统地区整体性,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配置,引导开发压力,综合协调发展的方向。强化镇区的产业经济服务功能,使之成为片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谋划村庄整体发展,积极培育村庄经济增长点。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促进全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5.6南部重点发展区    
        将东京城打造成宁安的副中心,渤海镇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特色镇。划引导区域城镇发展,形成“一镇一区,集约发展”的功能结构。形成人居环境舒适优良,具有新时代文化气息的现代化小城镇。
        5.7农业发展区   
        应突出产业发展特色,依托区域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发展,以镇区(集镇)作为全域发展核心,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镇域及周边乡镇人口的吸引力,推动人口向镇区及中心城区城集聚,整合利用空间资源。
        6结论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尤为重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鼓励乡村融合发展农商文旅体等多元产业,促进多种经营,实现乡村居民收入升级。为乡村居民因地制宜地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游玩的诗意生活,为创新人才提供激发创意的创业沃土。在乡村建设中以广大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乡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建设村庄自治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彦红,李伟,孙从建.乡村振兴与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探讨———以连云港市赣榆区金山镇小河埃村为例[J].安徽建筑,2019(2):32-33,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