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县六中六小教学建筑建设综合评价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2月第4期   作者:赵小龙 1 陈思宁 2杨晓莉 3
[导读] 扶贫攻坚是“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举措。

        赵小龙 1 陈思宁 2杨晓莉 3
        哈尔滨中海地产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90 1
        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90 2
        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90 3
        摘要:扶贫攻坚是“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举措。如何确保贫困人口彻底稳定消除贫困,须从根源入手,教育扶贫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
        关键词:精准扶贫,教育扶贫
        引言
        高质量的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和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毕业后就可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治贫先治愚,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只要有了文化和知识,发展就有了希望。一、晴隆县六中六小教学建筑建设态势分析
        (一)晴隆县六中六小教学建筑建设发展概况
        本项目地处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晴隆大道东550m,规划市政路与本地块连通,交通便利。比邻已建成的晴隆县第三中学(高中),第四幼儿园(规划中)。周边人文教育环境良好。同时比邻阿妹戚托小镇等易地扶贫安置项目,地理位置优越。项目用地地块较周边低洼,地形高度变化过大,现状第三中学及规划道路平均标高均高于本地块6m左右。为满足学校将来的正常舒适使用,将场地进行合理平整优化,进行各功能的组合布置及空间塑造。
        (二)新形势下教育扶贫的策略和方式
        为贯切落实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项目目标,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策略开展扶贫活动,来帮助贫困区脱离贫困并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教育扶贫是脱贫的重要途径,也是最根本的途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扶贫模式。教育扶贫旨在通过提高区域教育水平,为适龄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以教育作为扶贫对象拜托贫困的跳板。教育扶贫工作对于区域经济进步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促进作用。
1.新形势下教育扶贫的价值
教育扶贫针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区域,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资源投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学习环境,为贫困对象增加自身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和环境基础。在资源和技术的支持下,贫困区域人口通过教育平台实现了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2.教育扶贫现状与困境
扶贫项目无法针对具体区域的具体个人,无法因地制宜地开展扶贫工作,导致扶贫方针得不到全面的落实。针对区域教育的发展,结合扶贫对象个体的教育现状,开展有步骤,有程序,有内容的扶贫工作。要推进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扶贫部分应把握扶贫政策的相关要求和具体措施,结合扶贫对象的现状制定科学的扶贫工作方针,从而有效满足教育扶贫对象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等方面的需求。
3.教育扶贫现实困境的策略
树立新形势下的精准扶贫观念,与传统扶贫工作相比,新形势下的扶贫工作应摒弃过于重视经济效果的观念,导致赋予贫困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扶贫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应制定适应区域贫困人口发展和区域进步需要的脱贫教育策略,以有效提高扶贫对象的综合素质,实现区域脱贫。
        二、晴隆县六中六小教学建筑建设规划及设计
        1.设计构思
        营建优美校园环境及具有校园特色文化气息的环境,创造宜人的教学环境品质,在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时提升学校的教学品质,使校园达到功能组织合理、用地配置得当、结构清晰、道路顺畅、配套齐全等要求,创造出以人为本、尊重环境、舒适优美的学生学习空间,同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在深入分析和理解用地地形地貌的前提下,保留用地的地形特征,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及周边环境资源,将用地进行简化和整理,以适应学生日常的使用功能;根据地貌特征和内外部环境景观资源来规划不同品质的产品。
        2.建筑单体设计
        学校主要出入口位于场地南侧,外接规划道路。利用内部与规划道路之间6m左右的高差进行车库设计,利用车库顶板覆土形成前广场,进而平接行政楼一层及多功能报告厅。在高差地处平地合理布置教学楼、专用教学楼及宿舍。地块总体形成两个较大的高程区域,西南侧作为体育运动区,布置400m环形跑道等运动设施。进而将第六中学与现有中学教学区进行分离,减小因教学活动而形成的干扰。教学楼平面布局为单外廊设计,最大程度的减少干扰,教室采光通风最优化。教学楼为整体5层,通过连廊与行政楼及专用教学楼相连通。立面采用横向线条,体现中学生活泼灵动的性格。
        三、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的策略选择
        1.构建城乡融合的教育贫困治理体系,积极应对“流动贫困”现象发生
        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再到“城乡融合”,既是我国乡村振兴和“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任务和目标追求,也将成为我国未来乡村发展的现实状态。毫无疑问,乡村振兴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也必然会促进乡村社会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高水平发展建设。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新的流动贫困现象正在发生,新的城市“贫民窟”或者贫困阶层正在形成,并且正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建立重点面向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制度,赋予贫困群体“可行能力”的资本
    贫困与贫困群体能力的缺失、精神贫困密切相关。然而,无论是能力贫困或者精神贫困,都与制度设置不足、设计缺陷有高度的相关性。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是不合理的制度或政策导致个体失去机会所致,社会机会主要指在教育、保健等方面的社会安排。在后扶贫时代,我们可以醍醐这样一个假设:作为贫困群体重要部分的弱势群体的贫困,既与自身“先天不足”、恶劣的外部客观环境不利于其发展有关,更与社会贫困减贫制度存有的缺陷相关,但是,在未来,社会制度性能力贫困僵尸导致贫困的主因。反贫实践经验以及学者的研究都证实:贫困源于没有机会,源于体制机制的不合理。因此,当贫困成为体制机制设计缺憾的牺牲品时,贫困人口能力提升和摆脱贫困的机会就会变得更少。
        3.积极实施“意愿矫正”的减贫策略,根除贫困群体消极的“贫困接纳”文化。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贫困不单单指物质稀缺,或多或少还夹杂着卑微、羞耻、底层、边缘、落后等隐喻。特备是那些环境适应障碍内化者,对经济社会变迁适应失败后,形成脱离主流经济社会体系的消极自我保护状态,并由此生成贫困文化,导致贫困代际转移并固化。这种“贫困接纳”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根深蒂固,长期浸润着贫困群体的心灵,成为饭贫的习惯性阻力。所以,在后扶贫时代必须注重反贫文化建设,逐步根除“贫困接纳”文化,最终打破“贫困均衡”实现稳定的,可持续的扶贫。
        结束语:
        伴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新形势下的扶贫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传统扶贫工作存在的短板,扶贫工作者应结合当前的扶贫工作只重视经济水平的扶贫策略,抓紧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因。教育是推动区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核心力量,必须通过多类措施和多种途径推动教育扶贫工作的程序化和信息化,从而为区域脱贫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韩建军.新形势下教育扶贫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02):14-15. [1]李波.大同市云州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在精准扶贫背景下[J].北方经贸,2021(02):156-158.
[1]吴砾星. 巩固拓展教育扶贫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N]. 农民日报,2021-03-1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