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热河文庙建造的历史原因及文化意义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2月第4期   作者:李稚灵
[导读] 热河文庙兴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十月,至乾隆四十四年五月落成,耗时三年,背倚山坡、面临食肆、东临避暑山庄。建筑规模宏大,占地约16700㎡。

        李稚灵
        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热河文庙兴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十月,至乾隆四十四年五月落成,耗时三年,背倚山坡、面临食肆、东临避暑山庄。建筑规模宏大,占地约16700㎡。热河文庙在历史上与北京太庙、曲阜孔庙相齐名,为全国三大孔庙之一。后于文革期间因“破四旧”被大量拆毁,仅有数间配殿留存。现状文庙为2011年复建。
        承德自肇建避暑山庄以来,先后在其周围营建起大量皇家庙宇。除最负盛名的外八庙外,另有多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型庙宇,如文庙、关帝庙(武庙)、城隍庙等。从史料记载及现存文物情况来看,该几处庙宇实际上并非民间庙宇而均属皇家敕建寺庙,其庙内碑文、匾额等也大都由大清皇帝亲自手书。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此类寺庙的营造得到了康熙、乾隆等几位皇帝的极大重视。
        乾隆为何在热河敕建文庙不惜如此兴师动众?经粗略的整理史料并分析其历史背景及空间功能,解读出几则主要的营建意图。
一、承德府的兴盛及热河行政机构的不断完善
        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初四,清政府平定了大小金川之乱。此役令清王朝先后共投入了近60万人力、7000万帑币,代价深远。平定金川之乱后,乾隆龙心大悦,于当年夏天,例行每岁木兰秋狝,并先期驻跸热河避暑山庄。在此次驻跸避暑山庄行宫期间,乾隆“见该处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且农耕蕃殖,市肆殷阗,俨然成一都会。惟弦诵之风未盛。由于口外人多檏鲁,无所师承,且未另立学额,更无以示鼓舞。因思热河各厅所属编氓,及侨居年久者,其子弟不乏秀良。诚能教育而振兴之,未尝不足以示造就。”(《清实录(高宗实录)》)
        随着避暑山庄的兴盛和平定金川之乱后乾隆对巩固各民族战略关系决心的增长,承德的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攀升。自乾隆七年(1742年)恢复热河厅,裁撤承德州以来,清政府又同时建立喀喇河屯厅、八沟厅、四旗厅和塔子沟厅,后来又增设乌兰哈达厅和三座塔厅[1]。后又升热河厅为承德府,同年又改厅设县治,自此承德府成为热河境首府建置。也正是由于地方行政机构的建立健全,乾隆才审时度势的及时做出在承德府兴教办学的决策。
        与此同时,时年陪同乾隆皇帝随行驻跸热河行宫的礼部尚书曹秀先因兼管教育,在职言政,也向乾隆表述了在承德府兴建学校,培育士林人才的想法:“曹秀先以礼部尚书扈从。几暇召见,谈及时政。秀先云:‘臣,春卿也,在职言职。以为此处宜设学校,以过枕士。’朕曰:‘俞哉!亦其时矣。’”[2]乾隆听后非常高兴,“于是乎有设学之旨”,在当年秋季降旨,“添设学校书院,加广庠额,以教育而振兴之。并命建立文庙,相地伐材,卜吉鸠工。”乾隆四十一年八月,清廷颁旨,决定在承德府“设义学,延师训课,以励文风,并当建立学宫,酌定庠额,俾得藉以上进”[3]。
二、乾隆皇帝尊孔崇儒的情怀
        满清人发迹于白山黑水之间,自始便被汉族人贴上了夷狄的标签,也被认为是不知伦常的粗野民族。中原汉族人民拥有着5000年悠久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优越感,这对当时文化弱势的满清人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威压。但清朝皇帝以其勤勉的理政作风和谦虚的学习精神,旋而开辟出一条由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进而转为文化自强的汉化历程。而独领风骚数千年的主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便是儒家思想。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千年古代历史的主流意识。乾隆皇帝对儒家文化有着发自内心的尊崇,在其心目中,儒家文化的开辟者孔子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夫子乃天之经, 地之义, 山之峙, 海之渊。

无日不在人人心目之中, 范围曲成而不遗, 岂待穿凿求之而后得”[4]
        乾隆对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尊崇情怀首先集中表现在对孔庙的虔诚礼敬上。在京时,每年的仲春与仲秋时节都会在北京文庙举办祭孔活动;同时乾隆二年将大成殿殿顶改为黄琉璃瓦,并先后在北京文庙内树立7座御制记功碑(康、雍、干三代共立14座)。即使是巡行外地,拜谒文庙也会被列为重要的政事活动。乾隆十三年巡行山东曲阜,竟然提前八个月部署释奠孔庙事宜 “十二年六月庚申朔,谕
来春奉慈舆东巡,亲奠孔林,命各衙门豫备事宜”[5]。次年到曲阜后,行释奠礼,赐宴孔子后裔,“十三年二月。己卯,上释奠礼成,谒孔林。赐衍圣公孔昭焕及博士等宴”[6]。
        除尊孔外,乾隆还将崇经推向了极致。乾隆皇帝十分重视经学,不但自己实际阅读,还设置经筵讲官为其专门举行经学讲座. “三年二月丙午,举行经筵。自是每季仲月举行一次,岁以为常”[7]自乾隆八年开始,乾隆皇帝决定以经学取代传统诗词赋作为考取翰林和詹士的学科。经学成为了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其地位得到空前提升[8]。
        满清皇帝尊孔儒为圣教,凭借着一颗赤诚之心接受着儒家文化的洗礼,俨然比肩汉人甚至超越汉人成为了儒家文化的正统传人。乾隆皇帝在热河敕建文庙,同时也意欲凭借儒家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度与向心力,使其成为架起满汉两族共同认知的坚固桥梁。
三、以文治武功的兼修并蓄凝聚民意、感召外族
        清朝康熙四十年以后,全国各地区的战事平息,总体国家形势尤其是北方形势趋于稳定。为了更有效地维护全国局势稳定,巩固统治,避免战事,康熙帝萌生了推行儒家思想中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理想,并通过建立热河行宫及一系列寺庙,依靠优渥的地理优势建立起与蒙、疆、藏等西部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关系。
        热河关帝庙(武庙)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先行建设起来的最早几座庙宇之一,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先于文庙46年动工。在承德逐步成为清政府处理北方民族问题,会见蒙、藏、疆等重大少数民族首领以及筹划边疆措施的全国政治副中心后,清朝皇帝便很快在避暑山庄附近建盖了象征弘扬武功武德,尊教重武的关帝庙。这样做的缘由首先在于向各大少数民族及边疆各藩昭示关羽的精神事迹,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人生观念,使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能效忠满清王朝,建功立业。其次,建设武庙也意在用关公的忠、义来凝聚民众,并将武庙作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总护法神庙,把关公奉为护国神,以保佑大清国泰民安[9]。
        另一方面,在武庙及外八庙主要庙宇相继建成后,国家前景欣欣向荣。乾隆皇帝作为一代圣主,对自身及国家的思想导向必然是武功与文治兼修并蓄。由于热河是当时清政府对外族交流的最直接地方,故而热河文庙也成为塞外地区最早的学府和儒家思想机构。这反映了乾隆不仅在国内要强化礼制,巡行各地,修建文庙并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各少数民族推行尊孔读经的教育思想,通过敕建庙宇、供奉神明并亲自进庙瞻礼拈香,宣扬关羽与孔子二元化的精神内核,并形成一种刚柔并济的治国外交策略。
结语:
        热河文庙的建成彰显了乾隆皇帝的民族政策与深远的治国宏图,并对弘扬民族文化、宣扬民族思想并促进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热河文庙的建盖同时也是承德文化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它为促进之后将近200年来的热河教育事业延续以及塞外广大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和珅,梁国志.《钦定热河志(校点本)》[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2]清乾隆. 《热河文庙碑记》
[3]清道光. 《承德府志》卷12
[4]赵尔巽等. 《清史稿》 [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
[5]和珅,梁国志.《钦定热河志(校点本)》[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6]张茉,郝瑞云. 《乾隆热河文庙碑文诗联的历史文化内涵》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
[7]李林俐. 《避暑山庄周围汉式皇家寺庙考》 [D]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