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体系下的村庄规划编制重点思考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第6期   作者:闫君
[导读] 在新的国土空间体系下,贯彻落实国家及地方政府关于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闫君
        河南豫政规划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0
        摘 要  在新的国土空间体系下,贯彻落实国家及地方政府关于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如何对耕地资源、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地质遗迹等加强治理和保护,落实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科学指导村庄建设,推动村庄高质量建设,合理安排村庄产业的未来发展,村庄的规划编制方法和重点将是国土空间体系背景下重点研究对象。
        关键词  国土空间 文化保护传承  国土综合整治  生态修复  乡村振兴
1引言
        在国土空间规划积极开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各地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建设工作正渐次展开,但一些村庄缺少规划,对村庄的弃置、半弃置建筑和空置宅基地现象、村庄的基本农田和耕地被其他地类侵占等突出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为推动各类规划在村域层面“多规合一”,突出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保留村庄特有的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坚持保护建设并重,防止调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破坏乡村生态环境,应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做到注重质量、从容建设,按照“一张蓝图保发展、一体共治建生态”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村庄编制与实施管理体系,通过新的背景下村庄规划来引导村庄健康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2村庄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平顶山竹园村为例
        2.1村庄山水格局、原生魅力展现,但山水资源匮乏,青山不见,绿水难再
        竹园村四面环山,北边较开阔,铧角山、张寨山、落凫山和平顶山群山环抱,土门水库和七条沟渠贯串整个村域,梯田、林果、草地交错分布,自然村依地形地势自然分布,村落山水格局显著,极选址佳,典型的山水田园村落。
但山体植被类型单一,土壤保水性差,受地下采煤以及农业耕作的影响,目前北部山体缺乏能有动植物群落的大型生境斑块,难以产生良好的观感体验。整个区域土层较薄,植被覆盖度较低,保水性较差。地下水受采矿及煤矸石堆场等的影响,地下水水位下降,山体的水源涵养功能很差,尤其土门水库周边的粉煤灰堆场对水库影响较大。
        2.2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但保护力度小,未成体系
        村域内分布有明代尚书李天官墓、北宋年间的芷泉寺,近现代遗迹革命烈士纪念亭、众多古树和古井,红石传统民居,具有数百年的历史。目前历史遗迹处于自然存在状态,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发展利用。
        2.3未利用地面积大,未来耕地储备资源丰富,但大面积林地侵占基本农田现象突出
   村域内有大面积的未利用地,未来通过土地治理,可作为耕地的储备资源,也可以恢复为林地成为生态资源,但现状林地占用将近四分之一的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指标造成严重影响。
3村庄规划策略
        3.1充分利用村庄现有资源特色,精准定位
        塑造以乡村文化、田园生态为核心资源,以乡村宜居、文化体验、观光休闲、矿区修复为发展理念的区域美丽乡村示范基地,最终使竹园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花谷小镇观光休闲区,矿区修复展示区,生态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区。
        3.2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实施乡村振兴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建设成为生态友好型乡村旅游开发基地,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并以此带动传统第一产业的发展,提升村庄产业品质。
        以改善居住环境为基础:改善村庄环境,为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生态农田、创意农田、生态果林、荷塘月色、花谷小镇。
        以文化传承为基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芷泉古寺,并在芷泉寺外围种植花田、果林,开辟禅茶堂,向游客提供特色禅茶、花茶茶饮及素斋服务。保护古树、古井和古墓葬,划定保护范围。
        以旅游为基础: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乡村旅游基地、鲜果采摘园、摄影基地、花卉观光旅游、农家乐旅游、休闲养生产品、禅修旅游等。


        3.3要向“空心村”要土地,推动空置宅基地治理
        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管理办法的文件精神,要完善宅基地用地标准,指导宅基地布局、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利用。一户村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对闲置宅基地和住宅进行整理,因地制宜盘活利用。村民新增住宅用地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村周边的丘陵坡地。村民按照规划另址建房的,要按照承诺的时间无偿退回原有宅基地。
        3.4逐步实施全域国土整治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从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空间进行全域治理,对水、路、村、田进行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农田质量。
        生活空间:结合村庄发展方向,盘活、用好农村的存量建设用地,合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激活乡村的活力。
        生态空间:对土门水库生态修复,美化周边环境,同时对林地进行整理,加强道路绿网建设,作为生态用地。
        生产空间:推进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将农村散落、闲置、低效的用地建成连片的高标准农田。
        (1)耕地整治及工矿用地复垦
        落实土规确定的耕地规模,不突破永久基本农田指标。零星地块规整,划入周边大面积用地性质,考虑产业规模化,局部进行适度调整,总量平衡。对部分未利用地进行治理和工矿用地进行复垦,确保耕地规模和增加储备潜力。
        (2)基本农田增补
        现状部分林地占用基本农田,对其进行恢复。同时结合宅基地确权和实际勘测,部分宅基地占用部分基本农田,则将村域内部分一般耕地调整为基本农田,实现占补平衡。
        (3)林地整治
        严格保护村域生态空间,开展土地整理;利用乡土树种加强农田防护林及农田缓冲带建设,提高农田生态抗干扰能力;对土门水库周边环境提升,鼓励开展维护、修复、提升生态功能的活动,对部分未利用地整治为林地,恢复生态功能。
同时结合旅游通道建设,逐步引导林地向规划居民点、道路、滨河周边进行集聚,形成生态保护屏障。
        (4)新增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整治
        结合村庄规划类型和产业发展情况,划定村庄建设用地控制边界。对村庄进行设施完善和环境美化,同时落实上位总体规划,进行区域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建设。
        3.5 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
        对土门水库,进行综合治理,清除粉煤灰堆场,恢复原有水域面积,保持水体清澈、岸坡稳定和水流通畅,岸边宜种植适生植物,采用自然护坡,绿化配置合理,养护到位。尽可能保留河道的自然状态,两岸尽量保持田园自然风光;采用新工艺、新材料,以修复和保护河流的自然形态、维护河流水库生态、提高美学欣赏功能,打造集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和水经济为一体的生态水系。
        对周边山脉体系进行植被修复,绿化整治,植树造林;在山体削坡进行绿化,对平坦荒地进行平整复耕。生态保育区以大斑块田园景观为主,强调田园景观的营造。
4结束语
        把握好新的国土空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方法与重点,建立完善的村庄规划管理、项目管理制度,规范生态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居民点布局与建设各环节工作;建立村庄建设长效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各有侧重、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村庄建设工作。以乡风文明为目标,传承传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新体系,形成治理有效的乡村善治之路。
        
参考文献:
        [1]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的通知》(自然资发〔2020〕128号),2020年7月
[2]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5号)2019年6月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2018年1月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2018年3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