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军妹
宝鸡市交通运输信息监控服务中心 陕西省 721004
摘要:本文从噪音、空气、水、地质等方面分析以往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阐述了从规划、设计阶段引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相关内容,重点介绍了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及作用。
关键词:公路工程;建设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公路为群众的出行和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看到公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和破坏,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首次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围绕生态保护、节能降碳、污染防治、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方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绿色公路”,是未来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模式。
一、公路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噪音污染
公路建设过程中噪音不可避免,它来自施工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车辆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撞击、摩擦以及振动,过大的噪音给公路沿线城镇、乡村等地方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噪音污染常常降低人们的工作效率,严重时损害人们的听力系统。
(二)空气污染
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进行挖掘、混合和其他施工作业,产生许多污染空气的物质。路基施工时,开挖土方产生的粉尘;石灰、水泥、粉煤灰、砂石料等原材料在装卸过程中会产生扬尘;施工便道在干燥时期经过施工车辆多次碾压会形成扬尘,以及混凝土拌合站、沥青拌合站在制拌过程中会产生扬尘甚至有害气体等等,都会对公路工作建设环境周围的空气造成污染。
(三)水环境污染
建设过程中对水环境的污染存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由生产造成的水环境污染,表现在隧道弃渣不合理倾倒,桥梁施工对水体的扰动,施工废水等。另一个方面就是施工驻地生活污水处理不达标或不合理排放。由这两方面的水污染对周边的江河和湖泊均造成不小的影响,使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有害物质增加,严重地还会污染地下水,循环以往对整个水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进而影响公路沿线甚至周边地区的动植物生长。
(四)地质灾害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是由路基高填深挖对原始的地形和地质的扰动,桥梁、隧道建设对地质环境条件的改变和影响引发的滑坡和崩塌,以及因设计原因或不规范施工弃土弃渣不当,造成的水土流失甚至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还会因为路线设计中地质勘探不到位,造成公路切断水层,出现局部水文地质问题。
二、如何将保护生态环境贯穿公路工程建设全过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已明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交通发展的总要求,公路工程的生态环保作为今后交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被提上了重要日程,这就要求我们交通部门转变观念、增强环保意识,从公路项目前期立项开始,紧扣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将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公路工程建设全过程,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真正实现公路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规划阶段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在规划布局阶段,主动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形成公路与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交通网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及运输方式的统筹衔接,充分利用交通廊道资源,减少土地占用和生态分割,提升综合交通网络效率。同时在公路选线选址时,充分调研了解建设项目是否涉及各类环境敏感区和基本农田,要最大限度的进行避让。确实不能避绕的,必须提前充分论证所建公路项目对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生境产生的影响,尽量选择地下或空中穿越的方式通过。
(二)设计阶段最大限度避免生态环境影响
提前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引入公路工程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编制环境保护篇章,将环境保护措施纳入投资概算中。设计单位要提前掌握影响公路建设方案的因素,生态选线、绿色设计,合理选择技术标准,灵活运用技术指标。对于新改建公路,在设计中要考虑公路对重要保护物种栖息地、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营造“近自然”环境,避免因公路建设造成生态阻隔和景观破碎。
从路线设计选择上,要统筹考虑工程安全、占地、环境影响、工程造价等因素,加强生态环保选址选线,灵活运用平面指标,使路线适应地形起伏,与地形、地物、环境和景观相协调。设计中要使平纵线形吻合地形,实现低填浅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要重视分段土石方的整体平衡,结合地形地质条件,通过抬高隧道洞口高程消化隧道弃方或增加路线纵坡长度和坡度,减少填挖数量。桥隧位置、路线交叉方案和互通立交位置选择时,除了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施工条件等因素,还应考虑占地、环境影响、资源节约、远期扩容等因素,合理布局。与桥隧方案比选时,若路基方案具备增加占地不多、环境影响小且全寿命周期成本等优势,应优先采用路基方案。桥梁设置雨水收集排放和处理系统及双层防撞护栏,对路面和桥面径流的消纳与净化功能,防止运营后道路事故造成的水污染。
同时,还要尽可能使用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加强隧道等设施节能设计,推进节能通风与采光等技术应用,推广应用供配电系统节能技术、LED节能灯具、照明智能控制系统、温拌沥青技术等新技术与新设备,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应用。
(三)施工阶段加强生态保护措施
为确保设计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首先在工程招标时,提前把环境保护具体要求写入招标文件的合同条款和技术规范中,保证环保设施建设进度和资金。在项目建设之初制定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建立标准化施工长效机制,实现工地标准化、工艺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尽量提高工程构件生产工厂化与现场施工装配化,注重工程质量,增强工程耐久性,实现工程内外品质的全面提升。
施工期间,统筹布设公路施工临时便道、驻地、预制场、拌合站等,做到充分利用,减少重复建设。
高效利用沿线土地,注重取土、弃土与改地、造地、复垦综合施措。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植被与表土资源保护和利用,落实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要求,做好临时用地的生态恢复。
施工期间,可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对驻地生活污水的生化处理,满足达标要求后才可排放;施工废水设置围堰、多级沉淀池集中处理,以保护地下水不被污染;施工机械含油污的水不外排,需要统一收集,集中处理。
加装设备及改变工艺降低噪音。采用低噪声施工机械设备,高噪声源强设备采取消声隔声设施,降低噪音污染。加强施工区附近交通管理,合理布置机械作业通道、车辆运行通道、设置标志信号,选择低振动爆破工艺爆破技术改进,有效做好噪音污染防治。
在环境敏感区域和重点区域施工,要制定生态环保施工专项方案,严格落实环保措施,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可以要求监理单位制订项目环境监理实施方案,加强公路施工期间的环境监理工作,对施工过程中生态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实行动态监控。
(四)公路运营期的低碳管理
公路管养单位在运营期要对已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加以养护,还要对公路用地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做好保护工作。对于公路用地范围内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易发路段,尽量采取生物、工程等综合措施做好防护。土路肩采用植草绿化,加强经常性修剪,保证排水畅通,美化路容路貌。路面养护施工中,大力推广路面再生、快速修补等环保工艺,减少工程废料。管养单位还要加大对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易发路段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的灾害隐患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降低灾害损失。
结语:统筹公路资源利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态影响、运行效率、功能服务之间的关系,寻求公路、环境、社会等方面的系统平衡与发展,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全过程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贯穿始终,是全面实施绿色公路建设,打造交通行业生态文明建设靓丽名片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郭月梅.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环保管理及有效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
[2]杜瑛.公路工程施工期环境影响研究[J].交通世界,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