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蕊1 梁文婷1+2
1.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省西安市710075
2.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西安市710127
【摘要】秦始皇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中规模最大、埋藏物最丰富的一座大型陵墓。植被是秦始皇陵丽山园内景观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植被生长也为这里生活的人们提供了许多必要的材料,促进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本文以秦汉时期长安城为研究对象,从史书、地理志、考古资料等方面探讨该地区植被生长情况,从而归纳总结出秦汉时期适宜栽植于长安的植被品种。
【关键词】秦汉 长安 植被
秦汉时期气候生态环境比今天相对优越,关中地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人们采取一定的保护性措施使得这一地区的植被繁茂生长。同时长安城地区的植被为这里的人们生活提供了许多必要的材料,也促进了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本文以秦汉时期长安城为研究区域,从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三方面探讨该地区植被生长情况。
1.秦汉时期长安城植被生长状况
研究表明秦汉时期气候要比现在温暖、湿润,降雨量较现代略高,其后发生过有由暖变寒的历史转变。文献及相关考古资料针对秦代植物的专门记载较少,很多植物研究中秦汉并提。本文梳理了史书、历史地理文献、考古材料等资料,为西安地区秦汉植被的研究提供了历史依据。
1.1.乔木
秦汉之前,关中地区就有比较丰富的林木资源。秦汉时期,这些树木主要分布在苑囿、终南山中。据文献记载,这一时期乔木种类丰富,陵园则以松柏为主,最著名的皇家苑囿当属上林苑,其中《三辅黄图》[ 陈直.三辅黄图校正[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载:“树宜槐与榆,松柏茂盛焉。”“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积草池中有珊瑚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条。是南越王赵佗所献,号为烽火树。”“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植其中。”《两都赋》载:“(上林苑围猎)松柏仆,丛林摧,草木无馀,禽兽殄夷。”。可见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就栽植有槐、榆、松、柏、柳、珊瑚树以及许多名果异卉。这些植被品种在《西京杂记》[ 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20.]中亦有记载。
《上林赋》[ 司马相如.上林赋[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则描述到:“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柰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欃檀木兰,豫章女贞。”《西京赋》“上林禁苑……麓之饶,于何不有。木则枞栝棕楠,梓棫楩枫。嘉卉灌丛,蔚若邓林。郁蓊薆薱,橚爽橚椮。”文献中记录有品种多样的植被,其中豫章、女贞则为常绿落叶乔木。
由于汉代长安城的御沟边种植有高大的杨树,又被称作“杨沟”。此一说,在《水经注》中有记载,《水经注?渭水》“长安御沟,谓之杨沟,谓植高杨于其上也。”
秦汉时期的丧葬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秦汉帝陵的特征为“树草木以象山”,民间冢墓则为“列树成林”。太史公在《史记·卷六》[ (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11.01.]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树草木以象山。”《三辅旧事》云:“汉文帝霸陵,稠种柏树”;白虎通又说“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即为帝陵栽树的制度记录。其后《汉书?地理志》[ (汉)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06.]载:“列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宿其上。”《汉书?贾山传》载:“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后汉书?百官志》[ (南宋)范晔著.(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郡国志[M].中华书局.1965.05.]:“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木土之功,并树桐梓之类列于道侧。”由此可见,秦始皇陵可为我国最早的陵墓园林,植被以松柏为主。
1.2.灌木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不仅有树木资源,也有丰富的竹林以及灌木资源。《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材木竹箭之饶”、“深林巨木”。《西都赋》描述汉长安城南:“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秦汉时期还有以竹命名的宫殿。《史记》记载:“汉仪郊泰一畤,皇帝平旦出竹宫……”“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亩橘;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揪,陈、夏千亩漆;齐、鲁于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与千户侯等”。
《三辅黄图》载:“(汉成帝与赵飞燕戏于太液池)玩撷菱渠”。《诗经》[ 王秀梅译.诗经[M].中华书局.2015.09.]载:“南山有杞,北方有李。”《西京杂记》载:“乐游苑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苜蓿一名怀风……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苜蓿为怀风。茂陵人谓之连枝草。”
可见西汉时期长安城不仅有树木资源,也有丰富的林木,以及枸杞、玫瑰树等灌木资源。
1.3.地被
历史文献及已有研究成果中对于秦汉时期地被植物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将单独列出梳理。
在《诗经》里有大量对植物品种的记载,其中涉及到关中地区地被植物的段落如下:“有女同车,颜如舜华。”“缟衣茹藘,卿可与娱。”“葛生蒙楚,蔹蔓于野。”“我行其野,蔽芾期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爰有树檀,其下维榖。”《诗经》中记载有大量先秦时期关中地区的植物种类,地被类可见:荇菜、葛、卷耳、葛藟、芣苢、篓、楚、条、蘩、蕨、薇、苹、藻、荻、蓬、葭、黍、蒲、艾、萧、麻、荷、芍药、蔹、菅、葵、菽、瓜、樗、台、莱、莞、蔚、柞、堇、栵等。《西京杂记》载“始元元年,黄鹄下太液池。上为歌曰,黄鹄飞兮下建章,羽衣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荇,出入蒹葭。”汉赋中亦有不少草本植物的记载,班固《西都赋》载:“草则葴莎菅蒯,薇蕨荔苀。王刍、莔台,戎葵怀羊。”由此可见秦汉时期乃至先秦时期,菖蒲、芦苇等水生植被已十分常见。另外,蒿草、乌敛莓、蕨类等地被植物也分布较广。
2.秦汉植被用途及品种选择
梳理文献可知秦汉时期的植被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这一时期的人们已具有一定的保护意识。受植被的象征意义及植树礼俗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植被可用于栽植于园林、庭院、陵墓等不同区域。
2.1.经济林
《史记·货殖列传》载“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亩橘;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揪,陈、夏千亩漆;齐、鲁于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与千户侯等。”《四民月令》记载田庄种植柳、榆、枣、竹、柘、漆、桐、梓、松、柏、桑等众多经济林木。其植被品种可归纳为:枣、栗、橘、揪、漆、桑麻、竹、、榆、枣、竹、柘、漆、桐、梓、松、柏、桑、桃、梨。
2.2.防护林
秦汉时期在边境地区,如“榆野塞”等已设置有军事防护林。另外《西京赋》描述汉武帝时代在昆明池周围亦有广植防护林的句子,“昆明灵沼、黒水元沚,周以金堤,树以柳祀。”
2.3.行道树
驰道以及其它等级道路两侧均种植规整的树。
《三辅决录》记述:“长安城,面三门,四而十二门,皆通达九遴,以相经纬,衡路平正,可井列车轨。十二门三涂洞辟,隐以金椎,周以林木”。《汉书·贾山传》记载有秦代驰道的形制:“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王先谦《汉书补注》:“王先慎曰:三丈,中央之地,惟皇帝得行,树之以为界也。”
2.4.陵墓
坟墓上种树,始于周代。《三辅旧事》云,“汉文帝霸陵,稠种柏树”;又说“汉诸陵皆属太常,其人盗柏者弃市”。秦汉时期的丧葬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秦汉帝陵的特征为“树草木以象山”,民间冢墓则为“列树成林”。太史公在《史记·卷六》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树草木以象山。”《三辅旧事》云:“汉文帝霸陵,稠种柏树”;白虎通又说“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即为帝陵栽树的制度记录。其后《汉书?地理志》载:“列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宿其上。”《汉书?贾山传》载:“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后汉书?百官志》:“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木土之功,并树桐梓之类列于道侧。”由此可见,秦始皇陵可为我国最早的陵墓园林,植被以松柏为主。
2.6.封树、社树
古代为标识地界所植的树木,其中“封”字,本义为培土植木,以表识境界。亦称之为界树。封树之制为秦汉划定地界的普遍做法。土地神的标志,一般为一株大树或丛木。
2.7.园林庭院
庭院栽植主要分为居地和衙门两种场所。《睡虎地秦募竹简·封诊式》载“门桑十木”,即在门前栽植有桑树十株。《汉书·食货志》载“环庐树桑”,可见这种环绕宅邸栽植桑树的做法在当时已十分普遍。还有枣树、榆树、柳树等。有的地方甚至以树作为篱笆隔断,“课民树榆为篱”。
官府庭院植树现象也十分普遍,《汉书·朱博传》载“府中列柏,有野鸟数千栖具上”。
2.8.地方标志
《古今事文类聚·卷三》载,“列槐树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相与卖买”,因而此地被称为“槐市”、“柳市”等。也有沟旁桥头植树,被称之为“杨沟”、“灞桥”的,“灞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3.《西安植物志》中记载的西安传统植物品种
《西安植物志》是采集了历年西安地区种子植物标本编写而成;其植物种类仅限于西安野生和露天栽培的种子植物。据《西安植物志》中记载,西安传统植物品种可分列如下:
落叶乔木:椿、槐、柳、桑、柘、构、桧、柏;
常绿乔木:石楠等;
常绿灌木:大叶黄杨、南天竹、海桐、十大功劳、火棘、长春蔓;
草本:木香、二月兰等;
藤本:金银花等。
4.结论
综上所述,文献记载的有关秦汉时期西安地区常见的植被品种可总结如下:
常绿乔木:侧柏、圆柏、油松、云杉、石楠、枇杷、大叶女贞、珊瑚树等。
落叶乔木:国槐、榆树、青杨、泡桐、梧桐、梓树、楸树、漆树、垂柳、柽柳、梨、山桃、腊梅、红梅、李、苹果、山楂、杏、麻栎、山桑、香椿、臭椿、构树、枣、柿树、木瓜、苦楝、枫树、山茱萸、石榴等。
常绿灌木:枸骨、小叶女贞、铁冬青、大叶黄杨、南天竹、海桐、十大功劳、火棘等。
落叶灌木:杞柳、郁李、玫瑰、木瓜海棠、酸枣、木槿、枸杞等。
草本:结缕草、芍药、兰、莲、蒌蒿、白蒿、青蒿、牡蒿、牛尾蒿、播娘蒿、荻、萝藦、飞蓬、芦苇、香蒲、菖蒲、紫苜蓿、莕菜、芒草、苍耳、白茅、艾草、茜草、狗尾草、酸模、乌敛莓、菅、蕨、马蔺、荩草、藜、蒺藜、凤仙花、苦苣菜、苣买菜、苦荬菜、荠菜、甘草、菟丝子、锦葵、狼尾草、大豆、莞、松萝、蜀葵、菊花、竹等。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06.
[2](南宋)范晔著.(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郡国志[M].中华书局.1965.05.
[3](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11.01.
[4]何清谷校.三辅黄图校释[M].中华书局.2005.06.
[5]陈直.三辅黄图校正[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6]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20.
[7]司马相如.上林赋[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
[8](北魏)郦道元.陈桥驿,王东(校).水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9]王秀梅译.诗经[M].中华书局.2015.09.
[10]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校注[M].中华书局.2020.11.
[11]罗启龙,刘鹏.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北方天然林木分布探究[J].世界林业研究.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