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憩学角度下的植物主题造景初探 ——以海棠专类造景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   作者:刘倩1 梁傲雷2
[导读] 摘要:以植物为主题的造景方式在现代城市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景观,随着人居环境的发展,植物造景的功能早已不再局限于观赏。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安徽合肥  238076
        摘要:以植物为主题的造景方式在现代城市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景观,随着人居环境的发展,植物造景的功能早已不再局限于观赏。在城市绿地、植物专类园、城市文旅景区等各类景观设计中,植物专类景观承担着教育科普、城市及地域文化传播、旅游游憩等多方面意义。本文通过对植物主题造景在园林游憩中的应用分析中,简述植物主题造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浅谈海棠文化等植物文化与园林的关系。以海棠专类园的造景为例,从游憩学的角度分析植物主题造景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植物主题;植物造景;海棠文化;专类园;游憩
        1、引言
        植物造景的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广泛出现,早在北宋皇家园林艮岳中,就出现海棠川、海棠屏等主题景点,明清时期以植物命名的景点依然盛行于各类园林中[1]。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多为托物言志,在景观中,借用中国古典文化赋予植物以性格,来展现和寄托对生活的寓意。在国外,植物主题的景观早从古埃及开始,至今持续发展。随着植物学、生物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的发展,植物造景中逐步出现了以单一品种为主题的专类园、多品种集合的植物园、以特定价值为主的药用园等园林,以及更具现代社会意义的景观大道,城市居住区或单独成景点等形式。
        2、植物主题造景的发展历程
        2.1国内
        以植物为主题的造景广泛出现在古今中外的景观设计中,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专类景观可追溯到《诗经》中针对植物专类园的词句[2],专类园亦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以植物为主题造园的最早形式。如曹州牡丹园中,采用挖湖堆山的造景方法,在挖出雷泽湖的同时一并堆出牡丹山和另一处山丘,并在山丘上设置牡月一亭观景,对看牡丹山上的景致并俯瞰其北的牡丹园西区[3](图2-1)。
 
        图2-1 曹州牡丹园(来源:网络)
        在20世纪之后的现代时期,我国出现了现代植物园的体系,植物园体系意味着以植物为主要的观看对象,将多种植物集合的公共园林。专类植物的景致通常在其中充当特色区,同时植物主题造景被赋予了教育科普的新时代作用。但在近年来的景观设计中,植物主题造景已经不再局限于这样的层面,而是在园林设计中,通过植物作为主体来造景的同时,结合景观的需求和更多创新功能来考虑地形等的营造,使得植物主题景观融入于不同的活动空间中,产生更多的碰撞。
        2.2国外
        而海外的植物主题造景发展同样可以概括为古典和现代两个时期,以19世纪中叶为时间分割,从古埃及的葡萄、海枣等专圃,到八世纪的欧洲较大寺院里的草药园区,这些都是植物专类造园的雏形[4]。在现代的海外植物园等景观中,对植物的收集范围广阔,不再停留于药用植物,同样也将视角更多的转向植物造景的形态与方式。但由于缺少像中国古典文化中植物文化那样的背景底蕴,海外的植物造景少有单独成景的形式,专类植物景观多是依附于植物园成为其中区域,因此较少体现植物的文化意义,更多体现的是其科学意义。
        3、植物文化与海棠文化
        3.1植物文化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植物不光是作为自然要素本体出现,同时承载托物言志的喻体。中国古代文人观察植物的自然生物特性,并赋予它们性格与象征意义,即通过咏植物来言内心。随着植物相关的古诗词、歌赋、文章的流传与积累,许多植物已然在中国文化中有了既定的地位和形象。这些植物不光出现于诗词歌赋中,在皇家与私家造园,或是百姓居所的建设中,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来寄托人们对于生活的希冀(图3-1)。中国的植物文化博大精深,在古典园林中,植物的配置细致讲究,从不同寓意的植物搭配组合(如绿萝与富贵竹搭配寓意富贵延年),到植物在园林和建筑中的位置(如前桑后柳),以及植物之间的组合方式(如孤植,对植,片植)等,都能反映出植物文化在古典造园中的重要意义。
 
        图3-1 植物形象的应用(来源:自摄)
        3.2海棠文化
        海棠自古以来就被我国做为“国艳”,与牡丹和梅花并称“春花三杰”[5]。悠久的海棠种植和观赏历史中,海棠具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如海棠花溪、水岸海棠、窗前海棠、墙角海棠以及海棠盆景等。中国对海棠深厚的好感并非偶然而生,起初海棠花凭借绰约的风姿赢得了中国一众文人墨客的偏爱。我国是诗歌大国,花是自然美的集中体现,诗文化与花文化同是美的载体,诗与花互为灵感[6]。据考证,针对海棠形象的描写最在《诗经•卫风•木桃》中就已经出现[2]。而海棠常常是诗中娇羞的清丽佳人,以其特有的设定形象出现在诗人与世人的心目中。唐代海棠栽培达到繁盛的局面,大量托海棠来言美好希冀的诗歌涌现,如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筋与赋诗。袜丽最宜新,著雨,妖烧全在欲开时。”另有诗歌“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透视出词人对于海棠的怜爱、疼惜和借由惜花感叹自己的情感。
        海棠在中国深厚的文化积累,可以为当代的海棠主题造景提供足够的文化基础,当代设计的创造可以建立于丰富多层次的海棠文化之上,使得海棠元素成为景观中代表传统文化的符号。除诗歌文化外,另有酒文化和绘画艺术,以及民俗文化中的海棠相关部分作为文化基础。
        4 植物主题游憩
        4.1植物主题游憩的合理性
        “游憩”特指城市居民在离家不远、外出方便的的情况下,展开并不脱离日常生活轨迹的活动,这里的活动不同于一般指节假日里离家活动的“自然旅行”[7]。游憩地通常用来承载相对空旷的、人造物较少、人为干扰较浅的自然景观(但并不仅限于此类景观),而植物专类园或植物园等具有自然科普性质的园林景观较易契合这样的要求,十分适用于游憩场地的布置。一来植物类园林以植物为主体营造气氛与意境,得以形成“自然感”强而“人为感”弱的氛围,二来由于植物本身的天然特性,较大面积的植物聚集地在城市中只适合置于城市的近郊和远郊地带。
        4.2植物游憩地的影响因素及分析方法
        植物主题游憩地并非局限于静态的户外观景场所,还可以包含动态的任何室内外场所,以及发展型和消遣型场所。游憩地内的布置并不应受到植物这一主题的约束,而是借助这一主题来发挥。且游憩地的设计不光从植物生长特性来考虑,还应充分考虑人的游憩需要,用为游人提供的流线充分接触最优的植物景观,同时在布置植物时注意不同磁性的景观的分布。创造精致的植物主题游憩,将人造与自然植物巧妙结合是一个较难的课题,这一过程不光需要依靠设计者的主观思考,还需借助更多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如ASEB定性分析法1,即从Activity(活动),Settings(环境),Experience(体验)和Benefits(利益)四个方面对游憩磁性进行判断,和AHP层次分析法2,对整个植物游憩系统中的所有影响因素做一个整理统计,建立评价体系。将因子分类后客观理性的计算每项因子的权重,从而得到一个更具说服力的磁性得分表。同时在植物主题游憩地内,还需考虑植物群落带来的衍生元素,如鸟类等生物的栖息活动等,游憩和自然环境之间可能会存在定位冲突和场地局限性的矛盾,因此可以利用矩阵图等方式,对区域内的游憩活动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进行评估。对由于将要开发的游憩活动、活动位置、避免使用的区域和符合生态多样性要求的管理方案等可能发生的植物群落和野生动植物用途变化进行生态分析[7]。
        4.3植物主题游憩的社会意义
        游憩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而这里主要言及植物主题游憩所带来的不同于普通游憩的特殊意义。植物游憩的建设首先从环境价值上绝对优于游乐项目和内项目游憩,除去植物种植本身所带来的绿色面积和空气水土的净化等普遍已知价值外,植物主题游憩可以在定位是游憩观光场所的情况下同时兼顾发展生态研究。如在植物园或专类园中安排专项科研的工作人员,与园内的园艺创造、植物养护等作为一个团体来管理,将植物游憩地作为生态研究的实践场所。
        5、案例研究
        5.1北京海棠花溪
        海棠花溪是常见的海棠造景艺术形式之一,运用将成片或成线的同品种海棠沿着溪流两侧种植。在海棠花溪中,通常给游人提供桥上观花和远处观花的视角,海棠元素的大片重复可以带来整体感和一定的视觉冲击效果(图6-1)。这一类观赏往往观距较远,意在营造一种意境。北京市的海棠花溪景观中,以片植和丛植物为主,来体现海棠的群体美感[8]。并且将海棠花溪与海棠景观大道结合,采取了在溪流和道路的两侧和夹侧列种海棠乔木的方式。此景观达到了在特定时节大量吸引游人游步观赏的效果,利用城区内的小规模空间放置植物造景景观,是十分适应城市化生活的游憩休闲场所。
        但目前海棠花溪造景尚未达到一定深度,仍存在许多需要提升的方面。在海棠花溪景观中,多有忽略海棠的生物习性,在不同品种搭配种植时,容易由于种和品种间的习性以及对土壤要求的差异,造成海棠生长不良,最佳观景时期不够繁盛,观景效果差,缺乏磁性等。海棠花溪景观中针对品种的系统分类也较为不足,多数时候还停留在多年前的经典品种,切偏重观花造景,忽略观果观干,且文化内涵没有充足的反应。
 
        图6-1 北京海棠花溪(来源:网络)
        5.2沂州海棠园
        山东省沂州市具有丰富的海棠资源,尤以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为盛产品种。选取本园作为分析对象是因为已有学者对其进行过细致的、定量定性的研究,为海棠专类园林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基础。例如在针对山东沂州海棠园进行的特尔菲法分析中,曾将海棠品种进行逐一统计,建立评价体系对海棠园内的品种观赏性进行评价,根据得分得到排序[3]。这样通过对不同品种植物的相同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将评价结果量化的方式,同样可以被其他类型的植物主题游憩园参考。通过增加设计的科学性的方式,带来更具效率的景观提升。沂州海棠园中对海棠的展示设计巨细无遗,细分成海棠历史园、海棠文化园、盆景园和海棠艺术馆等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尤以精致的海棠小场景设计为甚,这些设计都基于对海棠个体的考虑,得益于设计前期的具体化分析。其中一些寓意化的场景设计,诸如“玉堂富贵”(玉兰花与海棠花、牡丹花搭配,分别象征纯洁、欢乐和荣华富贵)(图6-2)、“国艳无香”(展示中国古诗词中所谈及的无香气海棠)和“四世同堂”(海棠与柿子树搭配)等[3]。这些景点发挥了海棠除本体美观价值之外的文化吸引力,而文化吸引力恰是海棠景点最大的磁性所在。因此在植物主题游憩中,量化分析的结论最终需要服务于设计的核心主题,如地域性,文化性和科普性等(依据设计的核心概念)。
 
        图6-2 玉堂富贵景观、玉堂富贵图(来源:网络)
        6、结语
        以植物为主题来造景的手法在园林游憩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专类植物作为主题的综合文旅景区等游憩地设计,是时代需求下的产物,是城市游憩和植物文化发展中的一个进程。针对植物主题造景和植物主题游憩地的研究是对城市园林新形式的一种探索,为城市中植物主题游憩的实践设计提供参考方向与基础依据。相比于传统的探讨,更加关注植物造景及游憩设计的社会生长性,从而引发更多创新性的思考。目前国内外已经展开了植物主题造景与其他景观功能结合的游憩设计的建设,但由于实践历史较短,缺乏相关研究依据等原因,相关建设数量较少,规模也较小。在未来的游憩建设中,随着社会生活需求以及市场需求的增加,此类话题的热度将会持续升高,因此应继续推动这一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更多深入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以建设多样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游憩系统。
        参考文献:
        [1]刘冰.海棠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中国花卉园艺.2013(8):46-48.
        [2]公木,赵雨.诗经新解[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3]周振东.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研究——以山东沂州海棠园为例[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10:6-7.
        [4]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589-590.
        [5]何小颜.花与中国文化[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6]庞爽慧.海棠专类园规划设计理论初探[D].河北农业大学,2008:17-18.
        [7] 西蒙•贝尔.户外游憩设计[M].陈玉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10-211.
        [基金项目]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皖星生态园艺联合实践教育基地(cj2018sj001)
        注释:
        1 定性分析法是依据预测者的主观判断分析能力来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指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
        1、作者简介:刘倩,1989年生,籍贯安徽阜阳,职称讲师,硕士学位,工作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专业特长:园林植物与应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