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6期   作者:张叶
[导读] 不同阶段的建筑施工有不同的特点,在目前的施工中,对智能建筑的影响更大,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应用增加了线路的精度和复杂性,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产生不可预测的安全隐患。

        张叶
        山东田兴建工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6300
        摘要:不同阶段的建筑施工有不同的特点,在目前的施工中,对智能建筑的影响更大,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应用增加了线路的精度和复杂性,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产生不可预测的安全隐患。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抗震技术的应用中增加更多的抗震技术要求,使建筑的安全得到更全面的保障。并通过不断的应用实践,对抗震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更科学的改进和优化,达到了更高水平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技术;应用
1建筑结构工程抗震的原则
        近年来,地震越来越频繁,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造成建筑物倒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倒塌。因此,从建筑工程的施工来看,应该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施工,并进行严格的评价。抗震应遵循以下准则:①在构建复杂的项目时,有必要选择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来研究建筑项目薄弱层的塑弹性变形,例如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等方法。②将弹性过程分析法作为补充类测算措施。必须注意建筑结构整体内力位移,还必须选择不同的测算方法,确保测算建筑物内力位移的准确性。③在连体建筑物的过程中,应同时测量一个或多个建筑物结构的振型数,应为单体数的至少9倍,有效质量系数为0.9以上。
2建筑结构工程抗震的作用
        2.1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为了保证建筑结构工程的抗震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在建筑结构工程中,必须考虑基础的稳定性,选择适合抗震性能的基础,避免基础变形对建筑抗震功能的影响;②如果同一建筑结构工程单位选择相同的基础,则必须将基础的最大潜力包括在建筑结构中,并发挥基础的抗震能力;③建筑结构工程需要规则且对称,目的是减少由于地震活动引起的建筑物变形,并防止由于地震作用力集中而导致的建筑扭曲;④为了提高建筑结构工程抗震性能,我们需要增加几道抗震防线。同时,有必要明确建筑结构工程的受力,防止建筑结构工程的局部薄弱。
        2.2降低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降低地震对建筑的影响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在建筑基础和建筑主体之间添加隔震层,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对建筑物的潜在破坏。例如,在建筑物顶部添加一个“反摆”,“反摆”使建筑物和摆在地震中产生方向相反的位移,从而减小加速度,减小地震对建筑的作用。相关研究分析认为,如果合理设置“反摆”,减少地震影响的概率可以达到65%,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建筑物的受损程度。该方法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研究,在实际施工中也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优异的效果。
        2.3保证建筑刚度
        正确建筑结构工程抗震和明确建筑物刚度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充分考虑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主要应用是通过改善结构来加固现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3建筑施工中抗震技术应用
        3.1抗震接地设计应用
        接地设计是抗震技术应用的重要部分,能够充分起到抗震技术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抗震技术中的接地设计较为复杂,对于设计的科学性和技术性要求都较高,必须做好设计质量的严格把控。在现代建筑行业中,建筑会受到四周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通常情况下抗震和保护地都需要在大楼基础钢筋网中进行接地处理。比如电源TN-S5系统的应用,需要将底层变电设置引出接地,保障接地的安全性。主要原理在于建筑基础钢筋网可以起到自然接地网的良好作用,通过柱子的钢筋内部设计,能够在下线引出的同时直接将屋顶的接闪器进行链接,使楼层钢筋实现抗震的电位面,既能够保证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又能够使建筑的抗震性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保护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


        3.2半主动和主动控制抗震技术应用
        半主动抗震技术是通过控制部件使外部建筑结构的参数能够进行适当的调节,将控制作为调节载体,可以利用最低的外部能量发挥出微弱的电流影响,为实现抗震性能提供能量。在抗震技术应用时,可以将电键作为控制部件,将自动电键装置作为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能够较大程度的改变建筑结构的动态特性,而半主动控制装置主要是由可控液体阻尼和可变装置组成。主动控制抗震技术在应用时,要格外注重地震等级边界对建筑结构参数的影响情况,由于抗震力属于反向力,需要基于地震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出抗震的性能,所以在建筑内还需要建立传感系统,使抗震技术更加完善。
        3.3基础抗震
        基础抗震主要是通过橡胶或支撑等物体的支撑结构性能,使地震对建筑造成的冲击力受到阻隔,从而降低地震造成的破坏影响。在实际的基础抗震应用过程中,要在建筑基础施工环节时做好特定位置的抗震施工,将抗震装置进行准确的设置,使地震能量能够通过抗震装置进行传输,并对能量的传输和影响范围进行合理的控制,达到理想的抗震作用。还可以采用钢筋砼、砼砌体、橡胶隔振垫等多种装置,在建筑基础底部或柱顶等位置进行设置,使基础和上方结构能够形成有效的隔离,将建筑结构力的作用进行改变,最终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建筑影响。
        隔震体系还能够使垂直压缩强度升高,达到50-2000t的垂向荷载,并达到10-50cm的水平位移极限,充分保障了建筑基础初始刚度,对于地震力和风荷载都能起到显著的抵抗作用。即使地震较为剧烈,良好的结构柔性也可以通过滑动提高建筑的刚度,更加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采用基础抗震的建筑还能够表现出更强的持久性,有效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在低层和多层建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4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策略
        4.1合理选择和规划建筑地基
        通常选择开阔平坦或地质较硬的区域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如果施工区域存在其他地质问题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所以在进行施工之前需要先做好地质等环境条件的考察和分析,可以根据地段条件进行筛选,排除掉影响较大的地段,使建筑工程的地震危害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地段的筛选条件较多,通常存在地势陡峭、边坡、河岸和山包等情况的地段,将会由于较为薄弱的地质条件加剧建筑工程地震的危害,需要尽力避免进行建筑地基的选择和规划。
        4.2合理选择建筑结构
        抗震结构体的选择是进行抗震技术应用的关键,可以根据不同的形式进行不同种类的划分。比如基于不同结构的划分,包括简体结构、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等;基于不同材料的划分,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砌体结构等。在进行建筑结构的选择时,需要按照具体的建筑施工要求和施工区域的相关条件,经过综合考量后做出适当的选择。比如在选择多层砌体房屋结构体系的过程中,对于纵横墙的共同承重或横墙的承重使用情况要做好规划。通常纵墙承重的规划较少,在于横线有着较少的支撑,会增加坍塌的风险。钢筋混凝土的抗震能力具有极为突出的优势,尤其是较好的柔韧性还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变形能力,通常能够更加适用于多种建筑功能和抗震性能的结构要求。
结束语:
        由于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必须重视建筑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以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破坏,有效地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分析和整合有关抗震设计的技术和经验,提高结构工程的抗震性能,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做好建筑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彭军华.建筑结构工程中抗震设计的作用探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11):102.
[2]周楫.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作用及其设计关键探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7):90.
[3]陈素曼.简议加强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作用及其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7(29):106-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