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新技术的发展 刘嘉辰

发表时间:2021/6/2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刘嘉辰
[导读] 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人们的出行质量得到了提高。出行方式的多样化进一步促进了高质量交通的发展。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西安电气化工程分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人们的出行质量得到了提高。出行方式的多样化进一步促进了高质量交通的发展。铁路是人们在交通运输中较多选择的一种出行方式,它能保证乘客在乘车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不仅能保证铁路运行的稳定,而且对电气化铁路的运行速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轨道交通是运输系统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在铁路运输中,供电系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电气化;铁道供电;新技术;发展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也在发展中取得了新技术和突破。同样,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给交通运输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主要用于电气化铁路的外部供电系统和牵引供电系统。其中电气化铁路的外部供电系统主要直接作用于铁路沿线牵引变电所输送的电力的外部供电系统,以保证安全合理的供电过程。电力牵引供电系统主要直接作用于电力机车和动车组的供电,以保证安全合理的供电过程。
        1 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的研究概述
        所谓电气化铁路主要是针对电气化铁路,主要利用电力作为牵引,促进电气化铁路安全运行过程的发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在铁路线路中合理设置,供电过程主要由电力机车实现,形成电力牵引系统。总体而言,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与其他铁路系统有明显的区别,该系统的应用过程能在层面上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这有利于促进国家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和落实。根据目前的应用情况,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以高压交流电为主,应严格按照国网的要求合理应用。
        2 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新技术
        2.1 BIM技术在接触网建设中的应用
        2.1.1协助隧道内的电缆敷设设施
        在隧道群当中,接触网供电线会利用高压电缆,如果高压电缆进入相应的隧道,那么需要使用电缆爬架保障其在隧道壁上固定,实施高压电缆敷设,到上网点上网。高压电缆敷设当中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供电电缆以及下锚补偿装置之间存在的干扰性问题,特别是隧道内下锚使用扩挖断面时,供电电缆以及下锚补偿装置之间的具体位置会变得非常复杂。使用BIM技术可以使得这些交叉干扰的问题得以解决,与此同时,使用BIM技术,可以及时实现电缆的排布,保障其美观性。一些路径比较复杂的地段,敷设高压电缆时同样需要使用BIM完成协助,从方案设计,材料准备一直到施工等一步到位,这样可以完成整个施工的良好把控,与此同时,可以避免返工以及材料浪费等情况的出现。
        2.1.2在施工中的应用
        在基础网管理当中,施工进度管理属于非常主要的部分,传统化的管理需要使用甘特图以及P6软件,存在的缺点:属于静态的,无法和施工工程中各项动态调整以及逻辑关系相适應。使用BIM技术软件可以保障BIM以及施工进度计划之间的更好链接,在立体平面图上直观地对已完成部分实施表达,进而实施剩余工作量以及各项信息统计。
        2.2 接触网零部件防松技术的使用
        柔性防松技术主要是使用弹簧本身的柔性弹力,保障螺母以及螺栓在锁紧当中通过弹簧式的防松环,进而产生一定的轴向包紧力,这样可以抵制冲击以及振动造成的松脱力,解决螺纹出现松动的情况。由于弹簧以及螺母属于组合结构,在结构当中,一部分会使用螺母内螺纹以及螺杆外螺纹实施连接,另一部分使用弹簧以及螺杆外螺纹相互结合的具体方式,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螺纹的受力面积增加,与此同时,弹簧具备弹性的包紧力,如果螺母出现松动,在径向以及轴向都会具备非常大的阻力,这样可以防止振动当中螺母出现松动。该柔性防松技术具备非常强的抗振性能以及防松性能,最终保障螺母的免维护以及少维护。


        2.3 接触网施工自动化技术
        接触网的弓网稳定可以更好保障电气化铁路的高速运行以及安全性。想要保障接触网的稳定性,首先需要提升整个弓网系统的稳定性,即电力机车会遭受基础网取流以及电弓的影响,这就要求接触网存在高平稳性,对接触网来讲,对导高造成影响的因素:弹性吊索安装张力、腕臂结构、吊弦长度以及施工安装工艺等。其中弹性吊索、腕臂以及吊弦等都需要在工厂化预配车间完成。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发展,人工智能化技术也得到了提升,自动化吊弦穿线机以及自动化腕臂预配平台逐渐地投入生产并进行应用。与人工预配相比较,自动化预配平台可以保障生产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使得预配数据精度得以提升,对弓网系统的稳定性起到很大保障作用。
        2.4 供变电技术发展情况
        电气化铁路一直在持续发展,因此,该种铁路对供电系统的具体要求也在大力提升。当前情况下,主要存在两种供变电技术。第一种,BT供电模式的具体供变电技术。这种供变电技术虽然存在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是在使用当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果电力机车由电弓进行通过,会使得电路供电当中出现一定的短路,出现电弧火花之后,会使得电线损毁,最终会对电气化铁路的运行安全造成影响。因此,这种供变电技术在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当中的使用并不适应。第二种,SF6自耦变电器,在我国的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当中,这种变电器的供电模式使用逐渐增多,主要在铁路隧道当中的牵引供电系统当中使用较多。
        3 铁路电气化供电系统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建议分析
        3.1 符合节能环保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不断落实和落实,促使各行业严格落实目标要求,确保生产工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如节能环保要求。鉴于此,建议电气化铁路建设应逐步融入环保节约的建设理念,从多个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和合理部署,努力将各项措施及时落实到电气化铁路建设中。
        3.2 加强电气化铁路运营相关研究
        为了从根本上推动电气化铁路运营的发展进程,建议研究人员将重点放在运营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节能减排的建设上。同时,根据电气化铁路的实际运行状况,加强对铁路干线问题的综合研究和分析,严格考虑其内部影响变化,确保铁路线路建设质量能够满足预期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供电系统建设过程也要严格按照电气化铁路的实际运行情况,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合理部署,努力推动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长期性建设。
        3.3 重视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
        相关部门应更加重视对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研究与分析,特别是对专业人才的研究与分析。鉴于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不断完善招聘标准,加强员工发展培训,深化供电系统建设团队的专业素质和科研水平。同时,团队要不断开展新技术研发等工作内容,不断推动新技术研发的发展进程,最好让它朝着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为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结束语
        总之,本文主要对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电气化铁路的发展中,对供电系统的研究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在未来,有必要继续探索和研究电力铁路供电系统的新技术,最终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高奎.探究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新技术的发展[J].建设科技,2017(13):125.
        [2]邓世清.探究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新技术的发展[J].科技资讯,2013(06):145.
        [3]任崇巍,谭韧斯.探究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新技术的发展[J].电气时代,2019(01):82-83.
        [4]李传军,李旭明.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新技术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18,35(02):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