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爽
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38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道作为乡村重要的水利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生态促进作用,并进行了河道治理改造以及各项保护水环境工作。采取提高村民认识、做好地方配套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河道进行长期动态监测、重视清淤及加大监管力度等措施,使河道治理改造与地方乡镇布局相配套,起到对村民生产、生活的促进作用,实现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环境保护;策略
引言
河道属于城市景观内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城市治理中,主要发挥着治理洪涝灾害的社会效益,是城市生态建设内的核心组成部分。城市河道治理、城市环境保护,可以更好的改善城市环境,加速城市化的建设进程。当前我国经济还处于全球化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城镇化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这一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为代价。传统的河道治理,强调的是河道沿线、人工渠道措施,注重的是河道功能,未能认知到河道服务,进而导致职能被忽略。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认知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在不断探索河道治理与城镇环境保护,在不断创新治理方式。城市河道治理,不仅要确保其职能的凸显,还需要注重河道的美化,为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提供支持。
1市政河道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工程项目从立项研究,到设计施工组织是基于未来情况预测基础上,基于正常管理基础。项目实施执行中相关因素可能产生变化,使得计划受到干扰,影响原定目标的实现。工程项目中不确定内外部干扰因素为工程项目风险,是在工程项目中由于无法预料因素影响,使投资商、设计方设计收益与预期背离,蒙受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工程项目风险具有客观性、偶然性与可变性等特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贯穿于市政河道治理工程项目寿命周期,为确保高效完成应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风险管理,由于实际情况限制工程项目主体在风险管理中不能面面俱到,风险管理中应把握重要时间节点、重要对象的管理。根据不同需要,按不同标准可对风险进行分类,有助于准确判断风险,采取相应管理策略控制风险。根据风险形成原因及影响范围等情况,可将风险分为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等外部环境风险;合同风险、技术风险等项目执行风险。项目风险管理是通过风险识别评价认识项目风险,合理使用风险应对措施,技术手段对项目风险实行有效控制,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与发生风险损失,以最低成本确保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避免风险事件造成不良后果。市政道路河道治理工程项目实施投资额巨大,施工范围涉及工程类别较多,需要项目管理方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明确市政河道治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目标,是降低项目面临风险威胁的必然选择。项目风险管理系统性强,市政河道治理工程项目必须在实施中进行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目标是实现项目设计风险、进度风险与质量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中注重风险识别评价与控制。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是确定何种风险事件可能影响项目,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判断,通过客观资料分析整理,找到明显潜在风险规律。风险识别是持续性工作,要求管理者密切注意原有风险变化。
2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策略
2.1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技术
2.1.1河道生物接触氧化法
河道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介于生物滤池与活性污泥法之间的中国污水处理方法,是我国目前较为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该种方法的主要应用原理是:向河道中加入填料,以此让河底充分进行曝光反应,增加河道水体的含氧量,促进污水转变状态,不仅使得填料能将污水充分吸收,还能使河道内部微生物获得氧气含量变得均匀。河道生物接触氧化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在填料中布置较多的生物膜,以此增加河道内部微生物接触吸收污染物质的面积,促进水源中有机污染物质发生一系列的综合反应。此外,将生物膜应用到污水处理接触氧的设备中,可让生活污水在设备中经过消毒处理,达到相应指标后排放。阿科蔓是由美国一家公司发明的一种进行污水处理的生物科技材料,阿科蔓生态基能为大量的微生物提供活性生物基础表面,使得水体有机物在污水与生态基接触的过程中得到降解,其中一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矿化物等,另一部分会被同化为新的微生物成分,此技术可高效去除水体中的BOD5、TSS、有机物等。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每平方米的阿科蔓生生态基可为提供250平方米的比表面积,设计的微孔直径为1-5μm、大孔直径为80-350μm,采用的是超级编制技术,建立起的生态系统为多样的生物提供了最理想的生态环境,其三维结构包括大量的纤维与孔隙,表面的A/O环境为细菌群落与藻类生长提供理想的生存条件,生长的藻类可通过其化合作用于同化作用转化含氮有机物、有机氮等,达到去除氮、悬浮固体物质的目的。其断面上形成的“好氧—兼性—厌氧”微环境,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磷。该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国家,目前我国广东地区应用较多,具有较强的水体修复能力。
2.1.2“食藻虫”技术
大量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水的排放导致城市河道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藻类过量繁殖,侵占了其他生物的生活资源,影响了河道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了河道水质。“食藻虫”技术指的是借助基因改造技术,对食藻虫进行驯化和改进,从而发挥其改善河道水环境的作用。食藻虫以藻类为食,能够抑制藻类繁殖,为其他水生植物生存提供便利,发挥水生植物的净化能力,缓解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同时,食藻虫也是河道生态系统的一环,能够提升河道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化程度,使其更加稳定。此外,由于食藻虫经过了驯化和改进,因此不会造成生物入侵问题。
2.1.3“水下森林”技术
水环境中,沉水植物的生长速度极快,且其茎、叶、表皮、根都具有吸收作用,换言之即沉水植物对污染物具有极强的净化作用。“水下森林”技术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以构建沉水植物群落为核心,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及污染物,从而达到改善水质、净化污染的效果。目前,“水下森林”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面临着一些困境,如沉水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培育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大范围推广。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河道水环境条件进行充分掌握和分析,以选择合适的沉水植物,或者调整光照、温度等条件以满足沉水植物的培育要求。
2.2注重河道河流污染监督控制
保障河水水质的清洁,对凸显城市河流生态功能,提升河道社会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生态环境保护层面而言,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不能够直接将污水排入到城市河流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我们必须要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污水治理力度,改变传统错误思路,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理念。在河道污染治理过程中,应当先治理城市河道流域,单纯的治理某一段河道,很难嘎善治理效果,无法改善污染情况。彻底调查城市河道污染情况,详细记录河道污染源、河道污染原因。沿河道设置排污管线,结合实际情况,规划管线走向,控制管线流量,掌握河道流域内排污管线的连接,就流域内的水质,或存在潜在破坏风险的污水统一排放到排污管线内。不仅如此,政府部门相关部门应当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办法与规定,注重河道污染治理,严格落实制度,按照规定执行制度,确保河道污染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河流污染的治理必须从根本上采取措施,原则标本兼治的治理措施,注重污染源治理,推进截污工程的建设进程,从而有效治理河道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环境。
2.3加大水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
乡村本来是水环境保护的弱化地带,要因地制宜做好地方水环境保护的政令。一方面对当地现有企业的排污进行实时监控,另一方面还要杜绝外来企业到本地区水源地进行违法偷排。不仅要有破坏河道治理的重拳出击,还要配合地方用水激励措施,对主动进行节能减排的企业要给予其他政策上的表彰,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外源污染控制
外源污染会加剧河道水环境污染程度,如果外源污染大于河道水环境自净化能力,就会造成河道污染加剧。因此,要加强外源污染控制,确保河道水体质量。调查表明,暴雨冲落的泥沙要比生活污水更为严重,并且影响力大、污染范围广,只采用点源污染控制难以满足河道水环境治理要求。而采用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如自动膜滤设备主要是处理雨水污染问题,设备内部安装了独立过滤系统,有助于缓解径流污染情况。自动膜率设备使用了折叠式滤膜,具有截污效果强、截污面积大的特性,同时具备较强的过水性能,避免出现堵塞问题。过滤系统中还配备了贮水池,暴雨后借助内部自动反复冲洗作用,可以避免污染物长期累积,延长过滤系统的使用寿命,控制运维成本。该系统安装在雨水管网入河道口末端,可以直接过滤污染物,减少对河道水环境的污染。雨水管网外截污采用驳岸生态滞留技术,由于河岸具有渗透性,可以减少进入河道的雨水。很多老旧河道工程驳岸主要是用作水运、防洪,而通过对驳岸系统创新,借助驳岸系统将雨水渗入到地面,植物吸收雨水和地表的营养物质,水通过土壤渗透、过滤渗入到河流中。此外,还要建设生态驳岸,如建立健全生物走廊、动物栖息地,进一步强化驳岸系统的生态性、强化水体净化能力。滞留系统凭借驳岸的渗透性能,将水、驳岸、陆地连接成一个整体,植被、孔洞起到了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载体作用,形成自然流速带,更好地发挥水体净化作用。
2.5河道形态整治
1)河流的纵、横断面形态。河流生态系统受河道整治工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河道渠划、边岸固化,对“趋弯→取直→趋弯”的河流自然演变趋势产生影响;②工程上、下游河势变化受整治工程控导水流的影响;③自然调整的冲积河流横断面受几何简化设计断面的限制显著。2)护滩和护岸工程一般利用混凝土块、块石等耐冲蚀材料,这对河流趋弯取直和自然演变属性产生影响;为保证航运安全有时使河道渠化整治,有的裁弯取直整治工程大大改变了河流坡度和纵向形态,河流趋直使得其蜿蜒的基本特性受到限制。此外,流态单一河流,其复杂的流态受传统整治工程消失不见,空气与水体间的交换明显减弱,各种物质在水体内的时空交换功能下降。3)为增强河道的通航功能,航道整治工程通常以几何规则形式(如梯形)改造河床断面;对深滩、碍航的浅滩采取抛石处理、疏浚开挖等措施,从而改善流态。河床形态经硬化处理后更为单一,虽达到通航要求却严重破坏了河流生境多样性;另外,硬化处理后的边坡、河岸、河床,破坏了迁徙鸟类的亲水环境、鱼类产卵以及食物来源场所,微生物生存和交换的空间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4)生物多样性。河道整治工程明显减弱了复杂涡旋、急缓流交汇和回流功能,河岸硬化、河流纵坡趋缓以及护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滩槽水沙交换和洪水漫摊效应。实践表明,传统河道整治降低了河流生境多样性,其影响生态系统的范围较广。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后,只能在小范围内实现河流的能量交换与物质交流,而与周边生态环境的物质交换则难以实现,这大大降低了生态环境的异质性,增强了生物链的脆弱性,一旦某个环节断裂将打破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2.6以生态化治理为主要目标
城乡河道可以为城乡景观环境、绿地以及林地等提供充足的水源,还能够进一步改善城乡小气候。所以说,城乡河流可以称之为城乡的血液和生态环境的源泉。其滋养了城乡的每一寸土地,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构建生态化城市需要修复城乡河道生态,在修复与恢复以及再建生态河道的过程中,需要改造和综合治理河道流域内的基础设施。当前河道生态治理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上是采用简单的裁弯取直或块石驳岸等方式,不仅会改变河道自然状态,还会使河流与周围环境难以联系,进而导致生态环境出现问题。河道生态化治理应以自然生态修复为核心,例如可以种植适合水生植物,以此来促进河道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构建节地型河流绿化带,同时还可以开辟自然生态公园。另外,在规划河流形态的过程中,需要依照河流的自然演变规律,始终保持河道的弯曲形态,使河道格局主流分叉、宽窄深浅、深潭与小岛相间。健全河道生态景观建设,让其成为城市景观的绿洲,进一步实现水土交融、城乡交替以及河景交汇的目标。河道治理应多使用卵石或河道附近的自然材料来代替硬质材料,有效提升河道的功能性。
2.7水体自净化
水体自净化技术主要是用作强化河道水环境自然性能,其中的核心技术是生物控制法,如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等。通过增加水体植物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可以起到河道美化效果,维护河道水质;沉水植物可保持河道生物多样性,保证生态稳定性。水体自净化的核心是修复河道自然生态,发挥河道的自净化能力,并保证污染增量低于自净化效率,加强河道能量、资源的良性循环。河道潜水区域可以设置一些水下草皮,而渗水区域设置水下森林。其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沉水植物根系扎入到底泥中,用于吸收底泥中的营养物质;二是提升河道水体硝化、反硝化速度,降低水体中的氮含量;三是提升水面悬浮物沉降率,抑制底部物质悬浮,控制底泥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向水体中释放;四是光合放氧,加速河道水体中营养物质、重金属快速沉积;五是化学感应,沉水植物在水体生长中会生成一些酚类化合物,可以起到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
2.8环境友好型整治工程
综合考虑维护生态环境与河道治理的生态和谐新理念,其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例如,针对单纯防洪堤的整治工程,河槽萎缩淤积,控导工程标准低、体系不完善,河流生态功能退化,河滩成为荒漠地,垃圾、污水随处可见。利用块石护坡、铅丝石笼护根和丁坝治理险工段,运用透水护坡整治一般堤段,迎水坡、背水坡以种草和种植灌木为主,对城市滨河环境的美化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分区种植林草和建成湿地保护区,从而改善滩区环境,以不妨碍行洪为基准沿主槽修建绿道,为河流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一个很好的返利。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工业的不断发展,城市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水资源紧张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都十分严峻,为推动城市建设走上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开展城市水环境治理是生态建设的要求,也是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政策的执行和落实,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和系统实施的理念,积极推进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挥生态治理技术的优势。相关部门应当综合应用微孔曝气增氧技术、“食藻虫”技术、“水下森林”技术、生态护岸技术,重视河道蜿蜒、构建多样化河流,加强河道水环境协调管理力度,实现对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控制,改善河道生态,提升水质,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童笔峰,张志明.关于海绵城市建设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方案研究分析[J].砖瓦,2020(09):78-79.
[2]郭吟雪.长春市伊通河水系生态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3]陈旺旺,彭尔瑞,蒋文翠.河道污水处理技术分类效果对比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08):54-57+102.
[4]陈仲文,徐睿枫.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析[J].绿色环保建材,2020(05):39+41.
[5]黄小群.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江西化工,2017(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