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黎
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苏州 215500
【摘要】目的:针对跟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施与骨科护理,通过探究,统计所得数据,总结并阐述其护理效果。方法:病例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跟骨骨折患者100例,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为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骨科护理的为观察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SAS评分、患者满意度等一系列反应护理效果的指标参数,根据所得数据,对两种护理方式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结果:采取骨科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更高,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患者发生概率更低,安全性更高。结论:将骨科护理应用于跟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中是十分必要的,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理想,且安全性更高,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跟骨骨折;围手术期;骨科护理;护理效果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创伤性骨科疾病,主要分为跟骨关节外骨折、跟骨关节内骨折、跟骨结节水平骨折等,好发于高空作业者和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主要症状为足跟部疼痛、肿胀、青紫瘀斑等,严重者还有可能出现软组织肿胀、创口感染、跟骨畸形等并发症。为有效预防围手术期跟骨骨折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应针对实施精心细致的骨科护理措施[1]。在本项研究中,针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骨科护理,对其临床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探究结果,其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跟骨骨折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为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骨科护理的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男性3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46岁左右,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3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为47岁左右,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即常规的病情监测及基本注意事项的告知等,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骨科护理,其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健康宣教:首先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详细的健康教育,包括普及与该病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骨科护理的具体作用及优点,增加患者的信心,同时,告知患者具体的手术方案和护理方案,使患者充分了解自身情况,争取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工作;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积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患者负面情绪,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技巧,多聊一些轻松的话题,使患者放松心情,更好地配合后续的康复治疗;③运动指导:指导患者术后尽早开始康复锻炼,一般手术患者术后一天即可做一些简单的活动,如伸屈患足足趾等,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变活动强度;④皮肤护理:在围手术期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患足附近皮肤情况,如出现颜色变化、出现张力性水疱等异常,要及时处理并向主治医师说明;⑤镇痛护理: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找到合适的体位,以减轻患者疼痛,同时,叮嘱患者家属根据其个人爱好,多陪伴患者做一些与疾病无关的事情,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患者疼痛,若疼痛程度较高,可根据医嘱使用药物进行止痛。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参数,根据所得数据,对两种护理方式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软件统计分析,p<0.05,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取骨科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更高,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患者发生概率更低,安全性更高,详情见下表。
.png)
3 讨论
跟骨骨折是以足后跟部疼痛剧烈、跟骨压痛、足跟无法正常着地行走为临床主要表现[2]。目前来看,针对此类患者,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就当前数据来说,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创口感染、距下关节炎等并发症的概率依然很大,同时,由于其病情特点,患者极易产生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影响术后康复,因此需要更加有效的护理方式配合治疗。骨科护理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先进的护理方法,能够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及有序性[3]。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更高,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患者发生概率更低,安全性更高,充分表明了骨科护理对于跟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将骨科护理应用于跟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中是十分必要的,相对于常规护理,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理想,且安全性更高,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建梅.骨科护理在跟骨骨折病患围手术期的运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7):65-66.
[2]段丽,孙琪.骨科护理在跟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8):194-195.
[3]徐始.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饮食保健,2020,7(2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