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措施对脑梗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5期   作者:霍艳虹,慕莉,黑朵朵
[导读]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措施应用对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具有的预防效果。
        霍艳虹,慕莉,黑朵朵
        榆林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陕西榆林 719000



        【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措施应用对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具有的预防效果。方法:利用密闭信封法将120例入组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60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60例,预见性护理),观察统计研究对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结果:经护理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67%,下肢肿痛发生率10.00%,总发生率11.67%,均低于对照组10.00%、25.00%、35.00%,总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的科学应用利于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可促进患者健康恢复,提高其预后效果。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脑梗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深静脉腔内血液异常凝结致静脉官腔阻塞造成。因脑梗塞属脑血液供应障碍引发的脑血管疾病,加之患者(尤其是脑梗塞伴偏瘫患者)治疗期间需要长时间卧床,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较高,提高患者残疾率、死亡率。因此,有必要加强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预后改善。本研究将预见性护理措施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较好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从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脑梗塞病人中,按照纳入标准(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相关同意书)与排除标准(精神异常;伴有肿瘤疾病、感染疾病、血液疾病;护理配合度低)选取120例进行研究。用密闭信封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60~77(68.25±2.33)岁;观察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59~76(68.31±2.42)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如常规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给予患者饮食、运动指导;告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要点等。
        观察组:预见性护理。即对患者全身状况具有准确、全面掌握,并系统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包括心理状况、认知状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预见性护理措施。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风险患者增加日常巡视频次,遵医嘱利用肢体气压疗法、肢体按摩放松疗法、抗凝药物疗法进行预防。中低度风险患者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指导患者进行下肢康复训练,做好日常皮肤观察、足背动脉搏动观察等工作。
1.3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对研究对象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和统计,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等。统计护理期间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下肢肿痛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资料用SPSS2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数(n)、率(%)表示,用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后两组APTT、PLT、PT指标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下肢肿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见1例(1.6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10.00%)下肢肿痛(包括4例轻度肿痛,2例中度肿痛);对照组见6例(10.00%)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5例(25.00%)下肢肿痛(包括3例轻度,8例中度,4例重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下肢肿痛总发生率(11.67%、3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30,P=0.003<0.05)。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脑梗塞常见并发症,也是提高脑梗塞病人残疾率、死亡率的重要因素。面对脑梗塞发病率的逐渐上升,加强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研究现实意义显著。本研究将预见性护理措施应用于脑梗塞临床护理中,发现行预见性护理干预的病人APTT、PLT、PT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较护理前与护理后行常规护理干预的病人更低。说明预见性护理措施的有效运用利于病人凝血功能改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同时,研究结果显示预见性护理干预后仅1例病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由对照组的10.00%降至1.67%,且下肢肿痛发生率与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说明预见性护理能够在事前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严重程度针对性制定护理措施,以最大程度消除、规避风险,降低不良反应、并发症等发生几率,促进患者健康恢复。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措施的有效运用,对预防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效果,应给予重视推广。
参考文献:
[1]仲子轩.探究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预防脑梗塞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系统医学,2019,4(20):178-1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