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岁
四川众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101
摘要:粮食是民生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高质量发展战略,并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纳入国家战略。与此同时,世界逐渐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竞争及西方冷战意识形态愈演愈烈,一方面全球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粮食战、抗疫战危机频现,蝗虫灾害、极端天气等病虫害及自然灾害频发,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全球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占世界总人口8.9%,且预计2030年世界饥饿人口或超8.4亿;另一方面,我国粮食总产量虽在近年内有稳步提升,但粮食生产面临的水旱灾害和水土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问题愈发突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和工作实际,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需要突破的瓶颈,并提出解决建议,以期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 建设瓶颈 破解途径?
一、贯彻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意义
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命脉,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自新冠疫情以来,越南、巴西、俄罗斯等多国开始纷纷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1],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载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2]。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将其纳入国家战略部署,提出,到2022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代大背景下,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面临的问题及主要瓶颈?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范围广、任务重,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出台了多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指导各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但各地在建设实施和建后运维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建设标准缺乏有机统一,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监管,工程规划与产业利用存在脱节,建后增产效益不高等。要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作,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强力推进,规范相关建设工作与监督管理,做好建设标准与监管数据衔接,实现“规划标准统一、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高效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
(一)农田建设统一管理体制尚未发挥作用?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将发改委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原国土资源部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整合,列入农业农村部职能,但缺乏必要的职权交叉认定标准以及统筹协调操作规程设定。机构整合后,有些基层市县管理队伍力量薄弱,队伍体系尚未建立,甚至有的农田建设管理科室只有一人单兵作战。面对整合后的工作任务,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缺乏相关技术工作人员。机构改革后,农田建设统一管理体制的优越性尚未显现。?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缺乏信息化综合监管平台?
机构改革虽然理顺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整合了农田建设资金,改变了农田建设“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局面,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原来各部门高标准农田到底有多少,建在什么地方,建设质量高低等,没有一套明确、有说服力的数据。已建成高标准农田,有的看不到新建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比较单一,只修一条路就算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有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被不同的项目覆盖,在面积上存在重复计算的情况。?
(三)地方财政投入政策不明确,配套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当中,国家直接投资应用于农田建设的资金是有限的,且由于地区差异,地方财政尤其是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普遍吃紧,很难挤出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多数地区甚至无法按照上级指示要求完成地方财政的足额配套。而让农场自身投入则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目前,尽管我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资方面制定出了相应的标准,但因为亩投资标准之间存有较大的差异,所有大多农场建设采用整合投入和集中资金等方式进行建设,但建设出的高标准农田仍旧缺乏规模性。?
三、破解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瓶颈的途径与方法?
(一)深化对高标准农田内涵的理解?
在目前,人们关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内涵的理解仍旧存有一定的误差。大多认为其建设便是高投资、高配置,包括将砂石路改建为水泥路,改变渠道灌溉为喷滴灌溉。该类建设理念的存在,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标准农田作用的发挥,且不能够满足相应的建设要求。为此,应加深对高标准农田内涵的理解。首先,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应具备良好的气候条件、土地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并能够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性和持续性;其次,其所具备的粮食生产能力应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而农田管理者自身则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应具备相对应的经营能力。唯有通过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才能够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
(二)应注重高标准农田软件设施的建设?
完善的建筑物体系在传统农业的发展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除完善农业基础实施之外,还应注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的应用,以促使农田具备高标准的产出能力、保障能力、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的能力和永续发展的能力等。具体而言,农田建设的软件设施一般认为包括完善的新技术及新品种的推广体系、适度规模的经营机制、具备较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以及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有效的、运营灵活的合作组织。?
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方案当中,对软件设施进行充分的考虑,进而将其纳入规划设计当中。同时,还需保证所设计内容的合理性及科学性,确定出合理的投资方向和结构。尤其是在建设过程当中,应注重软件设施方面的投资比重,并构建起科学且长效的考评体系[2]。而在日常的经营管理当中,则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结合科学的管理,且在验收评价时,可将其作为专项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当树立起软件设施的建设机制,并为后续的发展及建设提供相应的指导。此外,还应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人才管理培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并将先进的农业科技作为支撑,实现机械化、科技化的现代化农业发展。?
(三)建立工程长效管护制度,充分发挥项目长期效益?
工程长效管护制度建立应体现“建管并重”和“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三级建后管护工作职责,落实工程管护经费,并将工程管护纳入相关考核,以确保项目持续发挥效益。?
政府应根据上级相关规定制定工程管护办法,落实工程管护经费,将工程管护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工程管护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工程管护经费按“定额计费、节约归已、超支自负”的原则分配,同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管护经费,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应将工程管护纳入振兴战略实绩、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等考核。应切实履行对工程管护主体的监管职责,工程竣工后及时做好资产移交,根据受益范围和受益对象合理确定工程管护主体,落实工程管护职责,并做好对工程管护主体的日常监管工作,积极探索市场化管理模式。各工程管护主体(受益村、农户)应根据有关管护标准和要求,做好工程日常管护工作。?
结语?
我国耕地资源短缺且质量贫瘠,保持一定数量的高标准农田对于满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刚性增长的需求意义重大。今后一段时期,要按照党精神、中央文件要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之以恒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祖辉.探寻双循环新格局下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
[2]李奇凤. 浅谈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学与信息化,2021(5):123,126.
[3]苟峰,朱波,赵平文. 阆中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经验与思考[J]. 四川农业科技,2021(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