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水文水资源管理中心 新疆塔城834601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基于此,本文对综合利用水资源发展可持续灌溉农业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农业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虽然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较少,人口的急剧增加,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由此可见,水资源的短缺,一方面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发展观,它的提出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附加条件。
二、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似乎有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可利用。但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水资源,作为旱灾频繁的国家,我国已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趋势。江河湖海都是地球上的水资源,而能被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因水资源实现其利用价值,必须要符合两方面条件,即数量要充足,质量要高。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无论是可利用的水资源,还是可能会被利用的水资源,都无法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多年来,我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在水资源的开发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用水量的迅速增长已导致出现供水不足现象。
三、农业用水现状
1、水资源分布不合理且占有率低。由于我国的疆域面积庞大,导致从东南的沿海地区到西北的内陆地区,降雨量随着区域的变化呈现递减的态势,致使一些区域水资源利用率低而其他的一些地方却水资源严重不足。此外,长江以南地区耕地和人口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却拥有百分之八十的水资源,区域间水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合理;而且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在少数,可在这么大的人口基数下导致人均占有率较低。
2、水资源污染造成农业用水短缺。水资源的污染来源主要有三方面,即工厂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这三种污染源导致大约百分之四十的农业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人口还在不断增加,工厂数量也未减少,所以这些污染源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仍在继续,应用在农业灌溉方面的水量还在逐年减少,农业用水已到了短缺的地步。
3、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长久以来,农业灌溉都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我国现今多数发达程度不够的地区,农民还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农业浇灌。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水资源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这种灌溉方式造成了农业用水的严重浪费,而且易出现土壤营养成分流失等问题,并不是最合适的农业灌溉方式。
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
1、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农业干旱缺水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干旱次数较多的国家,而且我国自90年代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干旱情况出现,干旱的灾害或大或小。同时许多地方也存在缺水危机,比如,西北地区,总是处于缺水干旱的状态,若要解决这样的现状,就需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但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一定要发展和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技术,这是解决目前农业用水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2、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后,渠道和畦埂减少了,农田趋向于无脊、不排水、无沟。在提高土地种植面积基础上,实现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收获。
在降低灌溉水使用的同时,还增加了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大幅减少了农田建设的工作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
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也在不断增加用水量,而总供水量的增加是有限的,这有限的增加将主要用于工业、城市发展和人民改善生活的需要。农业用水在社会总用水量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增长最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保护和利用现有水资源,这样才能避免渠道两侧渗漏和大水漫灌造成土壤盐渍化,减少了地下水超采,保护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农业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对策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相对缺乏,经济基础差,目前我国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发展经济,尽快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间的关系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前提。目前,我国制定颁发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今后也将进一步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同时还要大力普及和推广法律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促进对水资源的保护。
2、依靠先进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传统方式中对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已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要依靠先进的科技进步,利用先进的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科学、高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出资源所具有的作用。一方面,可大力研究和推广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节水灌溉技术。我国大多数农田是利用普通的垄沟进行农业灌溉,而这种垄沟的防渗透功能低,再通过大水漫灌等方式进行,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对水的利用率较低,若使用新的灌溉技术,如管道灌溉、喷灌等,可提高水的利用率,达到高效合理使用水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培育节水抗旱品种,推广节水栽培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
六、拦蓄各类地表水必要性
1、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排涝,通过建设排水干沟、支沟、斗沟、农沟将低洼易涝地积水排出,建设高标准农田。由于一些地区地势较平坦,微地型变化复杂,碟型洼地和锅底型洼地较多,总的排水出路解决了,但局部涝灾问题难以解决,造成粮食产量不稳,总产不高,大旱小丰收、小旱大丰收。实行以稻治涝的农业发展战略,能彻底改变农业生产持续徘徊的局面,水稻种植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职工增收、农场增效,因此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水稻是耗水量最大的作物,泡田期用水在插秧前需排出,这部份排出的水如不重复利用,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因此,水稻生产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较大,同时造成了地下水位的下降,对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
2、采用地下水灌溉。水稻种植采用井灌区灌溉,特点是一次性投资小,建设速度快,缺点是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抽水扬程不断增加,因而抽水费用增加,地下水温度低,不含养份,造成水稻产量不高,品质不好。地表水温度较高、富含养份,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因此,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拦蓄各类地表水资源,使水田弃水得到科学利用,可有效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因此拦蓄地表水发展水田灌溉作为地下水的补充水源是必要的。
七、拦蓄地表水资源的可行性
利用现有的排涝工程,因地治宜,结合农业生产交通需要,修建多种型式的控制性蓄水建筑物,在骨干排水工程上建大型节制闸、橡胶坝;在支斗沟上建设小型节制闸,按使用材料分有混凝土节制闸,有钢结构节制闸。因而,充分利用现有排涝工程,并适当补充修建部分拦蓄建筑物可拦蓄水田弃水,投资少、见效快,是行之有效的综合利用水资源措施。
八、拦蓄地表水工程效益
首先,能提高粮食产量。地表水温度高且富含农作物所需养份,对水稻缓青,增加有效分蘖影响明显,结实率提高,改善了米质,增加了产量。其次,可明显降低生产成本。最后,可显著提高生态效益。通过拦蓄地表水进行水田灌溉作为地下水的补充水源,有效减少地下水抽取,减缓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节约保护了地下水资源。
参考文献:
[1]苏萍.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2015(03).
[2]冯保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