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规划实践

发表时间:2021/6/2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2月第5期   作者:曹世珍
[导读]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曹世珍
        身份证号码:41128219**052540**

        摘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途径之一。文旅融合发展可以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当前中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以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进一步激活文旅融合发展的动能空间还很大,仍面临文化与旅游统筹规划与管理问题破解难、乡村地区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文旅融合产品体验参与度低、文旅融合发展人才短板突出等诸多问题,深入探讨在文旅融合视野下的乡村振兴实现路径、现实问题与解决对策十分必要。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路径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会议中作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战略,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污染问题愈发严重,绿地和生活空间减少,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各方面的压力增加。而乡村振兴中农旅融合不仅为人们追求精神方面的生活提供释放空间,而且还促进乡村经济的增长,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生活方式与绿色消费观已经发生改变,他们更加向往农村,渴望回归自然。农村地域辽阔,具有明显的生态资源优势,这正是城市人所向往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下,通过利用与发挥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新異的农业景观,吸引更多人来农村旅游,形成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一体化的模式,从而推动农业增项、农民增收。
        二、文旅融合概述
        就旅游的本质而言,其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是在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旅游的发展又会反作用于文化,推进文化的演变。纵观文化与旅游的历史发展,二者既相互依存,又不可分割。随着近代社会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新定义,将文旅活动正式以科学的方式推向社会,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行列中去,体会文化的变迁与发展,让更多的游客有机会更加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二者相互帮助实现了共同进步,大大加深了地方的文化、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三、文旅融合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的生活品质,全面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增加乡村的内涵,从根本上满足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所以乡村政府结合地方特点推行了农产品种植、动植物养殖、手工加工、民居旅游等多样化的振兴策略。而文旅融合属于乡村旅游的重点项目,乡村自然山水的韵味、极具地方风俗的生活、特点突出的文化,都是游客需要体会的深层内涵,是深化旅游,展现文化的重要路径。
        四.乡村振兴空间结构
        基于必背镇在过山瑶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确定“五彩必背·世界瑶乡”的总体定位。强调神山神田在过山瑶历史上的关键作用,塑造空间神圣性。同时,扩展区域空间内涵,塑造三类空间。神圣空间:以神山神田为核心,营造神圣空间,为寻根游客提供寻根祭祖的基础空间,为文化深度游游客提供文化体验场所。寻根空间:为寻根游客提供寻根祭祖的拓展服务空间,为文化深度游、大众游客提供参观空间。体验空间:为寻根游客提供怀旧体验,为文化深度游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为大众游客提供休闲场所。
        基于三类空间,形成三心三轴的空间结构。三心包括综合演艺中心、民俗体验中心和文化展示中心。综合演艺中心以广场为基础,提供多功能演艺活动空间。民俗体验中心以南部的民俗体验和文化馆为基础,提供民俗文化的展示和体验。文化展示中心以鲤鱼田边的瑶人纪念馆等为基础,展现过山瑶的历史与民俗,成为过山瑶文化的展示中心。
        三轴包括文化体验轴、文脉展示轴和公共服务轴。文化体验轴主要培育社区传统文化,提升社区活力,以风情街区为本底,以业态激活社区,以社区拉动文化传承,给游客带来真实、有趣的休闲体验。文脉展示轴通过全面梳理过山瑶跨越大半个中国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为游客展示这一段辉煌而艰辛的历史,也供瑶人追忆过往,寻得心灵归宿。公共服务轴兼顾游客和本地村民的需求,打造和谐景区。


        五、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环境下的发展路径
        (一)建立乡村文化与旅游的链条式结构
        在政府管理职能的指挥下,利用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合力的发挥,可以赋予乡村旅游更多可利用的资料和资源,便于政府与企业联合打造更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规划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在不过度干扰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二者在产业职能方面的融合,形成以文化增加旅游价值,以旅游传扬特色文化,并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市场化发展的链式结构,达到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系统化服务目的,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二)发挥特色文化的旅游卖点
        我国广袤的大地上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变,存在数不胜数的特色乡村,这些乡村不仅青山秀水,更是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服装装饰、建筑结构、图腾崇拜、民俗歌舞等都能反映出乡村文化。而文旅建设的重点在于对当地文化的梳理与呈现,从了解文化出发,合理发挥管理职能和市场经济,将文化更好地融入进旅游项目中,进而使游客可以被乡村文化吸引而来,并在漫步乡间风景时能深刻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获得精神的抚慰。
        (三)寻求乡村文旅建设的创意性
        相对于生理和安全需求,文化旅游属于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也意味着要注重打造文旅的内在价值,为若想实现这一目的,则可发展创意性乡村旅游,通过当地乡村的独特旅游产品内容和旅游形式带给游客与众不同的新鲜感,令游客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接触文化的熏陶。如可以为游客设定情节,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参观当地的农业、民俗和历史,并且为更好地实现文旅创意发展,还可以出资举办创客活动,收集更多的新奇思路,为乡村文旅保持长久活力提供帮助。
        (四)促进政府政策的优化落实
        乡村旅游既需要制定主题,规划方案,更需要获得政府政策在公众职能和专项资金方面的扶持。所以当地政府应对自身的文化部和旅游部加强管理,为双方提供完善的交流平台,对具体文旅融合工作进行指导.并借助乡村振兴政策的鞭策,科学设计和履行工作方法、审核措施、监督调研、奖惩办法等。此外,还要加强政府职员的职业素质,积极培养实战型人才,特别是从乡村本土中提拔可用之才,进而使政策实施更加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避免政府职能与当地企业和民众发生冲突,真正优化落实为人民服务的政策。
        (五)加强乡村文旅宣传营销水平
        部分乡村在发展振兴的过程中,难以有效利用现代化资源,难以寻求合适的渠道对自身的文旅特色进行宣传,进而导致来往游客数量有限。鉴于此,当地政府应吸引更多市场运作企业,帮助当地乡村建立信息网站,并广泛运用新媒体对文旅进行信息整合于包装,将乡村振兴与现代营销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打造出独属于本地特色的乡村文旅品牌。
        六、结语
        总而言之,将乡村从落后的农业化生产转变为更全面化的社会形式是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之一,因为乡村具有区别于城市的自然环境,这也给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由此,乡村旅游也成为乡村振兴中的热门产业项目,而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更是增添了旅游本身的价值和内涵,推动了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洁平.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有大作为[N]. 中国旅游报,2017-11-08(003).
        [2] 朱建江.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以上海为例[J].上海经济,2017(6):17-24.
        [3] 麦婉华,韩 静.连云港市杨集镇——“高颜值”美丽乡村振兴全域旅游[J].小康,2017(17):80-83.
        [4] 王景新,支晓娟.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17-26,157-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