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琼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新冠疫情成为影响2019年至202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韧性城市成为疫后城市建设的重要选择。本文从城市基础设施日常和应急、城市与建筑空间战略性预留、以生活圈为基础构建公共卫生防疫圈、利用大数据行程疾病预警地图、制定灾害运输替代方案与储备体系、用建筑设计防止疾病的传播六个方面对韧性城市在疫后城市的规划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韧性城市;疫后城市;公共卫生;城市灾害
1.引言
自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了管理全球卫生应急措施的《国际卫生条例》,“国际突发卫生事件(PHEIC)”一共声明过6次,每次疫情都为全球敲响警钟。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在人群的关联性和流动性不断加强加密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必须做好应对传染病随时爆发和流行的相应计划。
2.韧性城市的概述
2.1.韧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y)指的是,城市经历地震、洪水、飓风等灾难、瘟疫、社会冲突等突发事件之后快速重组和恢复生产能力的城市,具有反思力大,随机反应能力强,稳健、冗余、灵活和包容等特点。
韧性城市的内涵是将城市比喻为自然人个体,物质系统就是骨骼、血脉和器官,人类社区就是思维、意志和精神。区别于侧重医治来恢复正常的过程,韧性城市更侧重进行定期检查、执行持续锻炼、改善膳食营养、温养乐观心态这一长期过程,增强个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夯实体质带来的恢复能力。所以,韧性城市强调通过工程改进、完善设施等物质层面和公众参与、制度创新等社会层面相结合的系统构建过程,提升城市整体的系统韧性。
2.2.韧性城市发展和研究
随着城市脆弱性增加、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递增,以及民众的风险意识提升,韧性城市规划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大城市的重视。
美国纽约在经历桑迪飓风之后,全面制定了韧性城市规划方案,将城市防灾、抗灾等应对风险的能力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进行提高和加强,,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灾后重建以及提升社区韧性方面的投资。芝加哥、伦敦,鹿特丹等城市也先后制定自己的韧性城市规划方案。
EMI(Earthquake emergency initiative)组织于2015年3月针对发展中国家发布了《Urban Resilience Master Planning》,作为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的指导文件,在东南亚等国实施“灾害风险管理总体规划DRMMP”。
联合国减灾委员会,2012年出版了一本《如何使城市更具韧性:地方政府领导人手册》,从执行层面具体分析,面对突发的灾难事件和疫情,地方领导人需要从机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等多个维度,推进韧性城市,使其具有抗灾能力,且保持可持续发展。
3.疫情暴露出城市规划的问题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我国的城市发展面临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国内城市规划工作至少面临以下几方面紧迫的问题:
第一,如何在灾难来临时快速建成应急的基础设施;
第二,如何在城市与建筑空间在建造之时进行战略性的预留,以应对突发的公共事件;
第三,如何在灾难已经发生之时,构建以生活圈为基础的公共防疫圈;
第四,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智慧城市行程疾病的预警地图;
第五,如何制定合理有效并且迅速的灾害运输方案与储备体系;
第六,如何利用建筑设计防止疾病的传播。
4.韧性城市对疫后城市规划的启示
4.1.城市基础设施日常和应急两个体系长期并行
深圳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张宇星提议,需要研究日常和应急两个体系,两个体系应该长期并置。在日常系统中,城市空间应该增加空间使用的弹性、可变性、混合性、容载性,比如体育馆临时转变为方舱医院,就是很好的例子。
未来所有公共设施都应具有双重属性,成为“通用基础设施”。
比如机场、体育馆、图书馆、音乐厅、街道、公园、学校、政府机关大楼等,理论上都可以转化为城市应急系统的一部分。也就是需要我们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建筑进行调整,同时也应制定相关法律。
4.2.城市与建筑空间的战略性预留
在各种医疗设施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方面,应该保留空间预留、功能置换的可能性。建议城市中增设“卫生隔离用地”,有效防止疾病传播。
例如长沙市为应对疫情,在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基础上,仅用了72小时便完成了该中心1.41万平方米的改造修缮,成为长沙抗击疫情的主战场。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设置“备用诊区”,即设置一片5公顷的巨大草坪作为预留,其面积相当于两个病区的总和。
4.3.以生活圈为基础构建公共卫生防疫圈
生活圈概念最早由日本提出,从居民生活空间角度出发,通过通勤流、购物范围等行为刻画空间功能结构,构建空间地域资源配置、设施供给与居民需求的动态关系。
韩国借鉴日本经验,将生活圈分为三个等级:组团规划为小生活圈,小区规划为中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为大生活圈。在将来,补充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特别是类似本次传染性疾病防控的规划考虑,建好公共卫生防疫圈,会成为未来生活圈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4.4.利用大数据形成疾病预警地图
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分析与信息互动,尤其是空间与数据的链接,在城市防疫这类公共应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数据+地理信息+城市分析,是城市规划师可以发挥专业经验的地方。如果大数据加上类似于气象模型的内核算法,像预测台风轨迹一样,将会更有价值。
在管理上,首先要完成从政府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换,进行良好的协作分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比如,杭州阿里巴巴建设城市大脑工程,智能预测西湖景区的人流峰值,制定科学的安保力量分配、交通组织保障等方案,实现专业机构参与到城市治理和政府决策中,增强了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决策的专业性。
4.5.制定灾害运输替代方案与储备体系
突发事件使灾害应急交通规划成为城市规划的必需。在防疫物流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主要做法有:制定灾害运输替代方案、编制救灾物流作业流程手册、对救灾物资进行分阶段管理。
4.6.用建筑设计防止疾病的传播
在孟加拉的达卡,建筑师发现当地小屋的泥地板在细菌和病原体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于是通过用更易于清洁的混凝土地板代替泥浆,有效减少了感染这些容易避免的疾病的可能性。
5.总结
城市韧性规划的核心,是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安全、健康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特征是高弹性和可调适,以应对突发的、不确定的城市风险及灾害。通过高效反应、提前备案、协同参与、资源整合等制度化的规划手段,从结构韧性、过程韧性和系统韧性等三个维度,提升城市的韧性程度,为提供更优质的城市服务奠定基础。
在灾难面前,人是极度脆弱的,城市也是。不论韧性城市规划,还是发挥韧性社区的作用,都来自如何判断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也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的态度和方式。对新冠疫情下武汉的城市韧性进行研究,有助于为韧性城市的中国实践提供参考。从规划建设与管理角度,提出韧性城市总体规划在中国进入实操层面的可能性,保障重大项目规划及投资实施的有效性及长效性,可为千万级人口大城市所借鉴,实现可持续性安全发展的韧性城市。
6.参考文献
[1]徐江, 邵亦文. 韧性城市:应对城市危机的新思路[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02):5-7.
[2]郑艳. 推动城市适应规划,构建韧性城市——发达国家的案例与启示[J]. 世界环境, 2013, 000(006):50-53.
[3]闪淳昌. 建设安全韧性城市[J]. 安全, 2018.
[4]杨昆.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处置看我国防汛抗旱应急机制与能力建设[J]. 中国防汛抗旱, 2020, 30(3).
[5]范维澄. 构建智慧韧性城市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5, 000(021):P.20-21.
[6]柏兰芝. 城市规划:要在与瘟疫斗争的过程中走向成熟[J]. 领导决策信息, 2003(18):13-13.
[7]寇久贵. 后"非典"时期对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思考[J]. 中国住宅设施, 2003(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