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管理视角下“大棚房”问题的难点及防控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黄爱华
[导读] 摘要:当前国家已经开始重点针对大棚房问题进行处理,清理工作目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广西南宁武鸣区仍然存在着排查清理死角问题,大棚房整治问题进度较为缓慢。
        南宁市武鸣区甘圩镇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站  广西南宁  530103
        摘要:当前国家已经开始重点针对大棚房问题进行处理,清理工作目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广西南宁武鸣区仍然存在着排查清理死角问题,大棚房整治问题进度较为缓慢。为了能够提升大棚房问题的处理效率,需要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解决整治工作问题,落实专项整治活动的目的,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基于此,本文以广西南宁武鸣区为例,在国土管理视角下对大棚房的问题难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建立长效防控机制的建设措施,以期可以为大棚房清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国土管理;大棚房”问题;难点;防控机制;广西南宁武鸣区
        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该战略的实施上升到了较高的层面,作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战略之一。虽然农村资源得到了深入开发,但是由于开发工作出现了很多乱象,肆意占用耕地资源,缩小了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出现了各种毁耕弃耕的现象。个别人员甚至还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侵占良田,修建私家别墅,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实施治理和管理,会影响到乡村战略的落实。面对耕地保护现象逐渐严峻,需要对原有的粗放式开发模式进行调整,而对大棚房进行处理则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应当重视大棚房处理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严格遵守耕地保护底线,促进农业能够以健康的 方向发展,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
        一、国土管理视角下“大棚房”清理难点
        (一)认定难度大
        要想对“大棚房”实施清理必须要明确其定义,能够提高清理工作的效率,然而在各项法规中都没有对其进行定义阐述[1]。广西南宁武鸣区针对“大棚房”清理工作提出了多种指导政策,解决了“大棚房”的概念,但是由于政策并不具备较好的约束力,难以真正的解决存在的工作问题。基层工作人员是清理“大棚房”的主要人员,如果没有对“大棚房”有正确的理解则会降低清理工作的开展质量。政府部门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使得执法人员的工作可以有所依据,及时解决存在的违法问题。
        (二)执法难度大
        “大棚房”清理过程中涉及到管理权限,作为基层的工作人员会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推进“大棚房”清理工作的开展[2]。业主会在此时反映相关问题,如农业部门所提出的文件可以为经营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但是在某些文件中规定某些行为属于违反规定,政策之间的冲突性给业主的利益带来了影响。“大棚房”出现乱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必须要对权利和责任进行明确才能够提升清理工作效果。“大棚房”问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取证难度较大,并且问题较为敏感,给清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执法难度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某些乡村振兴项目中出现了侵占耕地资源的现象,但是相关部门已经针对这一项目审批完毕,这就使得在界定项目性质时出现了难以把握的问题。
        (三)恢复难度大
        “大棚房”问题已经成为了实时,对其进行整改拆除,所选择的唯一方法为复耕复绿[3]。对“大棚房”进行整改和拆除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会给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后期恢复难度会有所增加。“大棚房”所侵占的大多数是良田和良地,虽然可以将其外表进行恢复,但是却难以恢复土壤的肥力水平,无法提高 农业的生产能力水平,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检验。
        二、国土管理视角下“大棚房”防控机制
        (一)对监管手段进行创新,打造多层次监管体系
        在目前的“大棚房”治理工作中监管手段较为落后,使得管理工作出现了形式化的问题[4]。

针对“大棚房”清理中存在的的多种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对监管体系进行完善,打造多层次的监管模式。首先,积极使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各类数据,为监管体系的构建提供数据基础。如遥感监测图斑以及卫生执法图斑等,充分利用各种数据所具备的 指向和预测作用,把握目前“大棚房”清理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以及风险隐患,明确重点监管区域。通过巩固数据基础,可以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打击,并利用前瞻性思维对问题实施介入。作为监管部门应当关注热点投诉问题,讨论问题出现的原因,督导责任人员对工作模式进行整改。针对“大棚房”问题制定举报制度,利用村民的主体性实施监督工作。村民在农村事务中拥有较多的权利,例如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等,但是缺少较好的沟通机制,导致监管部门和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沟通障碍问题。为此需要积极开设信息化平台,应当合理的利用各种通讯手段进行沟通,如在微信平台中开设微信公众号,农民在公众号中进行举报。通过该种模式可以让村民也参与到“大棚房”整治工作中,强化群众以及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监督能力。乡镇政府建立农业大棚房一户一档,实行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组建村级巡查队员,派专人每天进行巡查,发现一处违法立即上报乡镇政府。乡镇政府联合城区各相部门联合共同整治查处,责令恢复土地原有性质、用途,并严防其复建,形成一套日常巡查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对管理制度进行改进
        管理制度的重点在于事后,缺乏对事前实施有效的监管,因此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改进,解决以往管理工作中过于重视小事的管理。政府应当做到风险管理,合理使用底线,对设施农业采取精细化管理理念,针对设施大棚以及温室制定档案,同时还需要针对社会资本制定合理的准入制度,完善投资清单制度。政府需要结合当地的具体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规范政策,使得社会资本可以有序进入到乡村投资环节中,促使其形成良性循环。针对工商资本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对流转土地的使用途径实施合理管理。
        (三)对管理人员实施培训
        为了加快管理体系建设速度,应当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这样才能够及时学习新型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以此来落实“大棚房”问题处理的效果。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将各种各样的数据记录在内,避免出现数据丢失的问题。首先,需要重视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当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向培训对象讲解“大棚房”问题管理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其次,对管理人员讲解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要点,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能够更加高效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完成管理工作,培养其形成信息化管理理念。最后,积极吸取新型的管理人才,利用专业人才充实管理队伍,促使管理工作向着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新型的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思维,可以主动对工作模式进行创新。
        结束语:
        “大棚房”清理工作虽然告一段落,但国土监管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代国土空间管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大棚房清理存在执法难、确定难以及恢复难的问题,影响了农村耕地资源质量。如何从以前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维,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创新监管方式。为了针对“大棚房”清理工作建立长效防控机制,应当对监管手段、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在今后国土的管理工作中应当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手段,为国土监管工作提档升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郭强.国土管理视角下“大棚房”问题管理的难点及长效防控机制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J].科技资讯,2020,18(04):77-80.
        [2]李铜山,仇一萌.论“大棚房”死灰复燃的成因及其对策[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1):48-53.
        [3]赵雪梅.浅谈张掖市甘州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20):85-86.
        [4]张凯铎.“大棚房”清理整治的救济与法律规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28(08):94-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