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江苏镇江 212000
摘要:经济布局是国家对地区基本建设和物质生产所作出的部署。我国经济布局是在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的互联互动格局,合理发展人力资源,实现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布局;协调发展
1 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资源分为自然与人力资源。过去人们获得生产生活资料必须向自然界索取,现代社会人的智力对经济贡献大,资源主要指人力资源。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智力正常的个体,狭义的人力资源是对社会发展有利,具有体力劳动能力的个体,受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制约。人力资源是事业单位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分为基本目标与终极目标,旨在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和人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多样,已从过去单纯管理员工转变为鼓励员工全面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将人视为具有发展潜能的资源,其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组织工作培训,争取做到人尽其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复杂,归纳总结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对员工工作效率评级等。
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科学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涵盖提供智力、体力劳动的个体。宏观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对所有人力资源获取、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科学方法,处理个体矛盾,实现团体目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将组织成员视为可开发资源,获得人与事最佳配合,组织中人岗协调可实现人与人紧密合作。组织成员获得成长机会增多,可以为组织作出更大的贡献。随着新的管理方法引进,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不断进步,国内理论界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从宏观层面计划,将优势人力资源最大化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组织持续发展。
2 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相互制约
2.1地区发展依靠人力资源
经济、城乡、文化、建设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的发展是促进经济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人力资源会随着生存、物质、精神和娱乐需求的提升而逐渐发展,进而促进地区发展。区域内的人力资源会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和各类资源的配置。不同区域之间的人力资源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因此,逐步建立区域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我国未来经济布局的重要环节。
2.2经济发展吸引人力资源
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会让部分区域先一步占据优势,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而好的生活环境更符合大部分人的需求,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对人们的吸引力更大。经济发展还可以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必然伴随着人力资源的集中分布。
2.3人力资源受各类因素影响
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的相互制约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我国地理环境、自然生态因素。例如我国西北部多是高海拔地区,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基本要求会限制其前往高海拔区域。其次,是产业技术限制了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例如我国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不可能为了发展现代工业而将所有老旧工厂都推倒重建,那样势必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人力资源只能顺应历史布局继续发展。最后,是现代金融和文化娱乐全球化发展趋势,造成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互相制约难度加剧。
一方面,网络信息的普及使更多人民群众了解到更为直观的经济发展情况,加剧了人力资源分布集中化情况;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互相制约的局面难以满足人们对文化娱乐快速提升的需求,人们追求更好、更优质的生活体验和事物需求很容易冲破经济布局,导致人力资源分配失衡,也就无法与经济发展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3 推动科学经济布局人力资源的策略
3.1人才宏观调控政策的优化升级
借助多元化的法律政治手段,通过人工干预的形式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进而保证我国经济的顺利推进。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下,政府通常要充分调动各项资源优势,在调节的过程中做好相关的控制工作。一般可以借助媒体舆论的力量引导人才流动,按照合适的经济管理政策实现更加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平衡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内初步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并做好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各项组织工作。但从最终的情况来看,由于人力资源的缺失,加上法律法规的漏洞,使得一些政策无法得到有效普及,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日后的人力资源调度,不利于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的领导人基本上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做好日常的人力资源调动工作,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将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性的完善,为今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2管理理念的改善
在一般情况下,经济的可持续性主要指的是企业内部的低碳经济。涵盖了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内容,是当前的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在这种理念的作用下,企业发展可持续性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所以,企业要基于原有的模式进行制度创新,按照整体的发展顺序作出资源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调动整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升级,人们的工作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规范。特别是企业领导人和员工之间的关系缓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在日常的工作培训过程中,务必要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借助民主科学的管理模式,大胆创新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原有的管理意识。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借助不同的人员优势做出工作方案的调整,按照体系化的更新流程推动各项专业化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服务于后期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规范化
目前国内东西部两地的经济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使得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变得更加明显。为了能够平衡东西部的发展,东部地区应该为西部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和智力支持。政府部门要做好人力资源的调配工作,以系统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推动西部建设,借助多样化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人员投入到西部的建设过程中,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持续性的智力支撑。这样可以有效的改善当前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为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3.4革新基层人力资源保障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流动频繁,农村到城市、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流动影响着区域经济布局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入会使经济区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升其潜在生产力,再加之过往积累的经济优势,能够进一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优化经济布局。而对于人力资源流出地区来说,缺少的人力资源难以补充,经济布局分配不健全、不完善,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影响整个国家人力资源和经济格局的互相制约。现今社会生活中,“内卷”情况的发生,就是人力资源过度集中的体现。为改善这种情况,我国应从提高社会思想观念、加大教育投入、制定法律法规及政策限制人力资源的过度流动入手,加强人民群众对职业岗位的正确认知,避免田无人耕、房无人扫的情况,积极落实基层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提高布局合理性,进一步优化经济布局和发展。
4结语
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将经济增长型转向效益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对各类资源科学管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决定经济资源转化为财富的质量。经济可持续发展客观要求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优化管理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保证。当前,应该明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的核心内容,及时发现现存的各项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前期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在激励的竞争中得到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娟.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究[J].财经,2020(28):251-252.
[2]应克成,赵伟明,赵冬冬.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经营与管理,2019(7):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