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2月第5期   作者: 王曲直
[导读]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中建筑工程数量越来越多

        王曲直
        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中建筑工程数量越来越多,而且施工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建筑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是建筑工程中较为常见的施工部分,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建筑工程中。但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因其自身特点,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较高,才能保证施工效果。本文对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特征和施工技术要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施工技术提升,促进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良好发展的状态,大家对于房屋建筑质量的关注也有所增多。并且随着城镇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相较于传统建筑,现代化建筑的施工工艺和建筑结构都较为复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得到普遍应用。为了保障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后期使用安全,就需要重点关注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和材料选择。因此,施工企业应当了解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特征及作业要求,掌握施工技术要点。
1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特征
        在现阶段的建设工程施工作业中,所谓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指的就是横断面尺寸超过一米的混凝土结构。在实际施工作业开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得温度应力降低,并且还要加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散热,使得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内外温差问题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这样就能够对由于温度变化形成的裂缝进行有效的把控。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与一般形式的混凝土施工相比主要有两个特点,分别是:
        (1)如果是在大型高层建筑或者是大型设备中开展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作业的话,则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使用范围相对来说也比较广泛,例如在对高层建筑的箱型结构进行设计时,要保证不会在施工过程中预设施工缝,并且要保证整个浇筑过程的连续性[1];(2)由于大体积混凝土一次需要浇筑的混凝土体积非常大,在浇筑的过程中由于水泥的水化放热会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量聚集在混凝土的内部难以得到有效的散发,使得混凝土的内外部有着较大的温度差,会形成较大的温度应力,进而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对具体的施工流程有着全面了解和掌握,并且要能够正确使用施工技术,使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得到可靠的保障。
2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2.1配合比要科学合理
        在正式施工之前,应该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是选择合理的大体积混凝土的材料;二是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要准确,并且科学合理。在对材料进行配比时,不仅要满足相关的标准和要求,还要尽量的节约材料和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可知,混凝土中以骨料为主,大概占据了80%左右,因此应该重视对骨料的选择和使用,同时要满足相关的数据标准:一是膨胀系数要尽量的小;二是岩石弹膜不能偏高;三是消除表面的弱包裹层。除此之外,选择砂子材料时,二区中砂为主要的使用材料,其中的含泥量不能够超过1%,同时还要保证砂子的体积在5mm~31.5mm间。水泥可以用粉煤灰进行代替,但是要使得粉煤灰要和水泥保持相同的颗粒大小,掺量必须在15%~20%范围[2]。这样在节约资源的同时还能够减少水化热的问题。此外,使用相关的配料可以增加水的散热速度和降低水放热的时间,例如:低、中水化热的水泥种类;含有矿渣硅酸盐的水泥等,同时还要保证水泥的使用量,使其含量每米不高于450kg。


        2.2分层浇筑施工
        分层浇筑的施工方式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重要手段,在分层浇筑施工期间,为了保证其质量,每一层浇筑的厚度大概在50cm。只有在大型的建筑工程中,才会常用到这种混凝土浇筑方式,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分层浇筑的优势和特点,减少大幅度的减少裂缝的产生,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在分层浇筑施工中,分为三种施工方式,一是分段分层,需要严格的按照标准进行从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浇筑,只有确保下层的质量过关才能够进行后续的施工;二是全面分层,只有等初步的混凝土凝固了才能够进行后面的浇筑;三是斜面分层,是确保下面的一层浇筑好,才逐步的进行上层的施工,同时还要注意振捣工作程序性的重要性。在目前的建筑施工中,分层浇筑施工成为最常用的施工方式,此外,与此相关的施工技术已经较为完善,不仅能够加快散热速度,还能够方便进行混凝土的振捣,大大的提高的建筑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2.3混凝土温度的控制
        水热化现象的出现,会导致隔热现象严重,从而使得混凝土结构出现温度差异的不良影响,所以为了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预防。可以从水泥水热化这方面进行有效的解决:首先,施工人员可以选择水热化程度较低的水泥材料,同时加入部分的减水剂,来减少水泥量,然后在使用相关的技术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差,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解决,一是在浇筑前将钢管依次排开进行填埋施工;二是浇筑时,应当均匀持续的进行浇筑;三是浇筑完成后,需要通过冷水进行降温处理[3]。最终,可以通过防水草帘等方法对建筑结构进行保温处理,使得混凝土表面降温较慢,较少内外的温度差异,尽量避免裂缝的出现。
        2.4振捣施工
        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期间,振捣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而插入式振捣棒是最为常用的工具。振捣棒可以有两种方式插入,垂直或者斜插,但是都要保证其插入点要均匀交错,此外,在使用斜插时,倾斜角要保持在40°~50°之间。在施工期间,要保持插入时的稳定性,同时还要遵循快插慢拔的频率,尽可能的缩小两层之间的距离,在进行上一层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插入的距离大概在50cm上下。此外,在进行振捣时,振捣棒不能够直接与底部和边沿进行接触,这样会大大降低振捣的质量和效率,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
        2.5后浇带施工
        外界的因素通常会影响施工的效率,而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间,为了降低裂缝出现的概率,后浇带施工正在被广泛的应用,其可以大大的提高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整体性。此外,在实际的施工期间,部分的干扰因素无法避免,例如温度应力的干扰,所以工作人员在施工时,要对混凝土的不同结构进行分段处理,对各段混凝土结构的长度等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科学的施工技术对裂缝进行修复,减少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在施工阶段的后期,对混凝土进行均匀的浇筑,使得各段的混凝土的结构形成整体,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在浇筑施工大概40d左右[4],再进行后浇带的施工,此外不论使用何种的施工技术和方法,都需要做好前期工作,尤其是对混凝土的接触面凿毛工作,只有确保接触面干净整洁,才能够有利于后续的施工。
        总而言之,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为了使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实用性和耐久性得到可靠的保障,我们要能够继续加强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研究力度,要能够在现有技术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优化升级,为整个建筑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研究[J].四川水泥,2019(12):5.
[2]林岳国.浅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管控措施[J].四川水泥,2019(12):19.
[3]苏伟明.实践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控制措施探讨[J].四川水泥,2019(12):21.
[4]刘华文.对大体积砼施工裂缝成因分析及控制技术的思考[J].绿色环保建材,2019(12):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